誰影響了學生
《素質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類似的教材比比皆是。為了青少年的思想問題,在西風東漸的20多年內,中國嘗試了無數的試驗。
在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楊江丁看來,廉潔教育進入學校和從前一樣也是時代的需要。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德育
教育要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要直面社會現實,才能使德育教育針對性不斷提高。腐敗問題已經成為當下社會影響巨大的社會問題,直面廉潔課題,告訴孩子如何對待職務、職權、責任、權力等重要的基本概念,極具現實意義。
在時代的風向中調整教育思路,這應該說是教育思維的一種進步,但成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還有,孩子們漸漸淡忘傳統價值體系中的英雄,崇拜娛樂明星,對網絡、游戲的執迷可能將延續一生,而這些都不在倡導的教育內容之列。
嘴角上開始泛出青黑胡須的程海是初二的學生,在剛結束的班級新團員選舉會上,英語課代表黃某找到他悄悄說:“你要是投我一票,今后你的背誦聽寫就全免了。”
“我沒有理睬他,他為人太過小心眼,選不選他我覺得更應該看他的人緣。”程海對同學的舉動有著自己的判斷和想法,而對于這種行為是不是腐敗,他的回答則較單純:“這只是他的做事風格,對錯與否對我的決定沒有太大影響。”
上海市少先隊總輔導員沈功玲一直都在給孩子們講誠信意識、社會觀念、法制觀念等系列教育內容。面對反腐敗教育,沈老師有些困惑:“我一直覺得不要讓孩子過早有政治負擔,我們不可能讓孩子負起管家長的責任,如今社會上發現什么問題都要從孩子抓起,但孩子們真正需要什么,是需要仔細去調研的,因為選擇權在孩子手里。”
作家郭松民質疑道,“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青少年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這個原因是老生常談,它無法解釋整天浸潤其中的“西方青少年學生”何以并未出現腐敗低齡化的傾向。第二個原因倒是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可缺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主語,沒有說明是“誰”的“消極腐朽的思想觀念和侵害公眾利益的腐敗現象”。而在他看來,包括家長在內的任何人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都不可能比教育系統更大。
肅清教育腐敗要先行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環境與人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個哲學命題,其中蘊涵的現實問題在廉潔教育進課堂的時候也有所體現。
昆明市某重點中學一位班主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今年昆明市初二升初三的學生期末進行全市統測,尚未開考,試卷就新鮮出爐上市了。該老師年級里的4名學生從另一重點中學學生手上買到4門主課的試卷。
“購買試卷的學生已經以零分處理,但事件并非處理與否那么簡單。現實中大量的補習班上,臨陣漏題時有發生。連一個市級的考試都能動歪腦筋,那么更大的考試呢?就算目前買試卷的考生占的比例很小,但已經造成了一種極度的不平等,我擔心如此現實如何說服學生們應該從道德上自律廉潔。”這位老師說。
教育腐敗已經是一個不再新鮮的話題,近年來每次“兩會”提案或是社會投訴,它總是占據著搶眼的領先位置。擇校費、教材回扣、校服回扣、學術腐敗……今天的孩子已經耳濡目染太多與所受教育相悖的事情。
家長們一邊幫孩子托關系找好學校,一邊還要教導孩子這個社會是實力較量的社會、一切要靠自己爭取,最后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言語越來越難于自圓其說。傳播學上的“知行不和諧”理論在現代孩子身上顯現。“如果現實不改觀,孩子所獲知的正面教育和經歷的現實長期處于兩個相悖的輿論場,這樣的沖突不知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家長黃寅云的擔心也是眾多家長的擔心。
如今,教育腐敗現象仍處于易發多發期。教育產業化、暗箱操作、高度壟斷下的教育腐敗的這些源頭問題沒有徹底改觀,即將開始的廉潔教育是否流于形式,還是個未知數。
郭松民評論道,只要教育系統的官員能夠廉潔,并且不出現只顧部門利益的腐敗,則老師的廉潔問題也就好解決了。而教育官員和老師在廉潔方面如果都不存在問題,學生的“腐敗習氣”問題的也就會迎刃而解了,甚至連“試點”都大可不必。(記者
楊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