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的經濟實力已然不容小覷:2004年,即墨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名列全國百強縣第28位;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上升15個位次,名列全國最發達百強縣第64位。今年上半年,預計即墨市完成GDP144億元,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6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39.6億元,出口創匯6.9億
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7%、35.9%、31%、32.8%、40%。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在即墨考察時指出,要把即墨作為大青島“重要一極”來加快推進。圍繞這一目標,即墨市以時不我待的魄力,舍我其誰的雄心,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結出了累累碩果。
“遠”與“近”求協調
即墨市資源豐富,市場商貿業發達,已構筑起江北最大市場群。面對已有的優勢,如何使這座千年古城再次迸發出灼人的光芒?
一個地區要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具體工作中,即墨市上下圍繞著加快建設青島重要一“極”的總體目標,跳出即墨看即墨,加快構筑東有旅游帶動、北有工業支持、西有商業推動、中心城區功能完善的“三區一中心”城市框架。去年以來,圍繞遠景規劃,即墨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環境等方面頻施大手筆:投入34億元新建37條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投資1.09億元建設東部供水工程,滿足了29.56萬人口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投入1.19億元重新鋪設了大口徑的地下雨水、污水管道,新建了污水處理廠和國家級的垃圾處理廠,至少能夠滿足即墨未來30年的發展需要……
“不求一時繁榮,但求子孫無憂。”即墨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總抓手,著力提升城市形象,激發城市發展活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之路。
為讓荒山披綠裝,僅去年以來即墨就投資2.9億元,新造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8個百分點,達到26.6%。去年免費培訓4.5萬名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3.6萬人。來即墨投資,熱烈歡迎;但不符合環保條件的,即墨市堅決亮“紅牌”!近年來,已有幾十個投資總額達數億元的污染項目被拒之門外。
“內”與“外”添活力
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即墨堅持把抓好對外開放、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自主發展相結合。內抓環境,外引項目,一場聲勢浩大的干事創業熱潮在城鄉大地此起彼伏。
針對經濟環境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即墨市在優化能源、交通、通訊、市政、生態等硬環境的同時,著力培育和優化軟環境,打造“招商洼地”。如今,客商“約見必見”已成為一條鐵的紀律。不僅如此,27位市級領導還聯系重點項目,定期走訪,從項目談判、簽約、建設、投產等環節進行跟蹤促進服務。自去年以來,全面推廣了全程辦事代理制,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政府全面“提速”,讓客商們豎起了大拇指。
為有源頭活水來,環境變成競爭力。2004年,即墨市新引進外商投資過千萬美元、內資過5000萬元的大項目68個;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9家,國內500強4家。今年確定重點促進的外商投資過千萬美元、內資過5000萬元的160個內外資大項目正在即墨七大經濟區域按預定計劃落地或達產。截至目前,即墨已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1家、國內500強企業14家。
從最初的趕集練攤,到爭雄國際市場,“即墨制造”已成金字招牌。新加坡創新科技在即墨的工廠形成了月產電腦聲霸卡100萬張、MP3播放器75萬個的生產能力。今年上半年,完成出口創匯7012萬美元,相當于去年同期的近10倍。韓資企業三湖公司年產750萬雙耐克鞋,出口創匯8000多萬美元……
“公”與“私”促發展
“三分天下有其一”,民營經濟已成為即墨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品牌戰略是即墨民營經濟的一張光彩名片。多年來,即墨市鼓勵民營企業爭創名牌,對獲得青島市級、山東省級和國家級名牌的分別給予5萬、10萬和50萬元的獎勵。目前,即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山東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15個,青島市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達到40個。即發、亨達、琴島、紅領、好事中、雪達等名牌產品已叫響全國,走向世界。
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活力所在,即墨市把發展的焦點匯聚于民間,把經濟的主體讓位于民營。目前,即墨市個體工商戶達到7.02萬戶,民營企業發展到5371家,其中注冊資金過1000萬元的民營企業達到105家,民營企業集團發展到17家,上交稅收約占全市稅收總額的38.7%。
為給民營經濟的進入和發展騰出空間,即墨市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遵循市場化的改革取向,對國有、集體企業進行了戰略性改組,使民營企業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大量的民間投資被激活。汽車出租、肉蛋奶供應、餐飲服務等行業已全部成為民營經濟的天下。永昌公司投資370萬元買斷公交車的經營權和線路經營權;即發集團總投資7000余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
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嫁接資金、技術、管理等方式,全面實現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據不完全統計,即墨市共有1445家民營企業對外進行合資合作,累計利用外資2.85億美元,內
資89.7億元。
“大”與“小”增后勁
即墨有用工1萬多人的即發集團、8000多人的三湖制鞋公司等大企業,也有數以萬計的小個體戶。
“大”是支柱,“小”是細胞。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即墨堅持大與小兩手抓,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合理的配比關系。
龍舞還需龍頭帶。即墨市積極培育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優勢行業。他們確定重點發展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飲料、旅游和市場商貿六大產業集群。以針織服裝服飾產業集群為例,即墨市形成了即發、紅領、瑞華、雪達等六大企業集團,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8.1億元。其中,即發集團與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日本東麗公司合作建設的高檔服裝面料項目計劃總投資3.4億美元,建設紡紗、織布、染色和成衣加工一條龍的生產加工企業。該企業投產后,將發展成為國內最優秀的服裝面料和成衣生產基地,帶動整個青島市乃至山東的紡織服裝業實現大的躍升。
在抓“大”的同時,即墨市合理運用產業集群的政策手段,促小成大,并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產業結構調整,不拘泥于一種發展模式,既搞高新技術企業,又搞勞動密集型企業,既搞工業,又搞服務業,激活了即墨市經濟的發展活力。
市場商貿是即墨的一大特色。服裝批發市場、小商品市場、布匹市場、廚具市場……讓人應接不暇。藍村鎮魯家埠村85%的家庭吃的都是“皮鞋飯”,大街上所有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與制鞋有關,鞋料、鞋膠、鞋幫、鞋楦……據統計,藍村人每制造一雙皮鞋就能從中賺得6元錢。受皮鞋產業拉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233元,人均銀行存款余額1.2萬余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北皮鞋第一鎮”。
針織、服裝等151處市場魅力四射;皮鞋鎮、針織鎮、旅游鎮、溫泉鎮24個鎮各具特色……他們是“孵化器”、是“蓄水池”,是“發動機”,讓一個個小老板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將歷練成一個個“小巨人”,成為即墨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李瑞鴻張正杰楊明濤周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