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中國工業的全新坐標系中,青島劃出的弧線正越發令人注目。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工業體系朝著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快速邁進。在此過程中,青島工業緊跟全國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將建設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與國家調
整工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緊密銜接,通過大力推動企業集群化發展、積極引入大項目等手段,闊步融入全國工業體系,成為全國現代工業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近年來,在全國工業領域,家電、汽車、石化、造船等產業都在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調整,以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創造和培育市場、企業、政府三方互動的良好環境,一方面扶持和推動青島大企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力爭在全國范圍內成為相關產業的發展重鎮;一方面圍繞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進行招商引資,以引進大項目為龍頭,以推動青島企業靠大靠強為手段,使青島成為國內“重量級”企業戰略布局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區域。
大批企業呈集群化發展之勢,使青島成為國內眾多產業的重要基地,在國內相關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去年,海爾在青島及周邊地區累計吸引大型供應商74家;海信僅電視和空調配套產品在青島周邊地區的年采購額就達8億元;澳柯瑪在青島地區實現配套310多家。這些家電巨頭在青島集群化發展,使這里形成中國北方最大的家電用壓縮機配套基地,全國最大的家電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家電用鈑金加工配套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無CFC冰柜生產基地。同時,海爾、海信、澳柯瑪、朗訊等大企業強力拉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發展,使青島去年成為首批9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國掀起購并浪潮的青啤公司,在國內擁有48家啤酒生產廠和3個麥芽生產廠,年啤酒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成為全國啤酒工業中的主導力量。作為全球最大制鞋企業之一的雙星,僅原材料分供企業就達1000多家,其中青島地區有80多家,使青島成為國內制鞋業重要的制造和拓展基地。青島港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的集裝箱、鐵礦石、原油碼頭和國際一流的煤炭、散糧碼頭,是國內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的集裝箱樞紐港,以其為中心,在青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港口產業集群,并向著中國北方航運中心的目標穩步發展。
積極引進大項目,直接參與國內“重量級”企業的戰略布局和結構調整。通過推動本地企業靠大靠強來引進大項目,是青島在招商引資上的突出特點。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青島汽車廠“靠”上中國一汽,北海船廠“靠”上中船重工,青島石油化工廠“靠”上中國石化,青島黃海橡膠集團“靠”上中國化工?看罂繌娭,是一個又一個大項目紛至沓來,而這些大項目往往又在“重量級”企業的戰略布局中舉足輕重。一汽青島汽車廠現在是我國生產中、重型載貨車的骨干企業,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0%以上,成為中國一汽這艘“航母”的中堅力量;中船重工正與青島實施合作計劃,將把海西灣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青島由此成為中船重工今后在國內的發展重鎮,從而為其“創建中國最強最大、國際一流船舶集團”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青島與中國石化合作建設的青島大煉油工程已經開工,這是21世紀我國第一個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在中國石化戰略布局中的位置不言而喻;中國化工則計劃投資數十億元,把黃海橡膠建成全國最大的子午胎基地———此前沒有橡膠輪胎產業的中國化工,今后將把橡膠輪胎作為支柱產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青島工業在闊步融入全國工業體系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自身與全國在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上的緊密銜接。我國新的工業體系的構建,始終著眼于把握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青島在調整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時,同樣將重點放在及時承接歐美、日韓和中國港臺等地區的產業轉移上,力圖通過加速融入全國新的工業體系,加快建設電子家電、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設備和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和家電、電子、石化、造船、汽車、港口六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帶動青島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報記者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