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王強眼下已適應了這樣的城市生活:每天早上七點他會準時從市中小區來到公交車候車點,坐車來到“中集”焊接車間拿起焊槍緊張忙碌。媳婦將兒子送到附近小學之后,也騎著電動車趕到一家私營企業上班。“現在再回老家種地還真不適應了。我這輩子恐怕要離開莊戶地了。”王強這樣描述自己的生存狀
態。勞動保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膠州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今年1———5月份又有5000多名農村勞動力進入各類企業,目前全市70%的18———45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二三產業實現就業。 農村勞動力轉移如此之快,首先得益于膠州最近幾年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帶來的大量新增崗位。僅2004年一年新開工項目1000多個,今年上半年又有309個項目投產。全市目前投產企業達到1000多家,可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其中60%崗位月工資收入可達到800元,20%崗位月工資收入達到了1200元以上。如此豐厚的待遇,令很多農村勞動力紛紛選擇了向城市發展。
農村勞動力能順利轉移,勞動培訓、就業介紹功不可沒。今年25歲的黃華剛進入工廠打工時候,由于缺乏專業技能,月工資只有600多元,參加了膠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電氣焊培訓后,一結業就被青島四洲鍋爐有限公司招聘,月薪1200元,比以前翻了一番。與此同時,膠州市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勞動力供需見面會、洽談會,開展架設就業金橋活動。今年上半年先后舉辦各類招聘會11場,使2600多人找到了就業崗位。
農村勞動力能留的住,還得益于和諧的用工環境。在青島昌新鞋業有限公司縫紉車間里,張美燕在電動縫紉機前緊張忙碌著。“俺現在與城鎮職工已經沒有區別”,她告訴記者,“廠里每月替我們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僅養老保險就繳120多元,自己交近50元。”“據膠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敬禮介紹,目前全市共有3.5萬農民工納入養老保險范圍,年收繳養老保險6500萬元以上。”這種保障很快就會覆蓋到全市所有農民工。″
膠州市的包容性開放性,最終促成農村勞動力徹底蛻變為城市居民。最近膠州在全市外來務工者中開展了“創優美環境,做新膠州人”的活動,增強了膠州的親和力;阜安街道辦事處在外來打工者中評選“十佳阜安新人”,獲獎者將得到“本人免費遷入阜安轄區戶口;子女入學享受轄區居民同等待遇;免費提供一次勞動技能培訓;”等一系列待遇,與此同時,膠州市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硬政策”,在戶口、子女入學等方面給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一樣的“待遇”。很多農民工在城里買上住房,徹底變成名副其實的城里人。
膠州市70%的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出第一產業,也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發展空間,李哥莊鎮的郭文行近幾年先后承包了附近村莊的600多畝地用來種植小麥,2004年收入50多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像這樣的規模經營的農場主,膠州已經達10多個。″把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將其徹底變成城市人,騰出更多的土地發展規模經營,這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最終出路。一位關注″三農″問題的專家如是說。(梁學勇趙法文李明臣劉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