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曉波 本報通訊員 于波
盛夏走入即墨,沸騰的經濟發展如天氣般火熱:167個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和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內資項目,正在全市各經濟區域接連落地。2004年,該市出口創匯12.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2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到15家。即墨正成為建設大青島的一
個重要增長極。
凡事預則立。即墨之所以能擔綱“增長極”并非偶然。市委書記張洪訓說:“從2000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做融入大青島,做青島都市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文章。”為此,他們整合自身優勢,對全市發展空間布局進行分析定位,確定了臨港產業區、東部旅游度假區、龍山南域經濟區、西部新經濟區、南泉藍村經濟區、北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和功能,充分利用每一份寶貴資源。
7月8日,世界最大的紡織面料生產基地即發東麗高檔服裝面料及成衣加工項目奠基,項目由即發集團與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最大的合成纖維生產企業——日本東麗公司合資興建。該項目計劃總投資3.4億美元,集紡紗、織布、染色和成衣加工一條龍,設計紡紗能力為每年10萬錠,織布、染色和成衣加工能力為每年2億米,一期投資1億美元,明年4月投產。至此,在即墨的版圖上,誕生了第七個全國最大的制造基地。
在一個小小的龍山工業園內,相繼牽手5家世界500強企業——即發演繹著一個現代版的商業傳奇。即發集團與日本的雙日、東棉、日綿、豐田通商4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日本大和紡織成立青島即發龍山染織公司,同時吸引東麗公司跟進,形成了產業鏈結構明顯、獨具特色競爭力的全國最大的高檔面料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即墨還精心培育了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飲料、旅游、市場商貿六大產業集群,以區域錯位競爭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新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04年底,六大產業集群集聚項目總數達1274個,實際投資153億元。
“產品是人家的,制造商的品牌應是自己的。”在打造特色產業制造基地的同時,即墨還引導企業培育自有名牌,生產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專利產品。
兩支蠟燭出口創匯抵得上一臺大彩電。這是由即墨民企金王集團創造的奇跡。在傳統的制造業中融入高新技術,一支普通蠟燭既是觀賞的藝術品,燃燒時間又能延長至30小時。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金王集團出口創匯1.2億美元,發展成全國最大的蠟制工藝品生產基地。
“從1個人到1800人!”這句話是新加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工廠的負責人對在即墨創業的描述。該公司是世界電腦聲霸卡的發明者,其生產的系列產品占全球電腦音頻市場70%的份額,是世界多媒體標準的制定者。在即墨投資興建的企業已形成月產電腦聲霸卡100萬張,MP3播放器75萬個的生產能力。今年,公司又新上4條表面貼裝線和8條組裝流水線,達到月出口創匯1億美元的能力。
在引進中提高,在發展中壯大,即墨大力培育特色經濟,不斷拉長區域經濟優勢,創建自己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實現從“即墨制造”向“即墨創造”跨越。目前,即墨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和國家級綠色食品品牌7個。
一粒種子的作用有多大?即墨將此可謂發揮到極致,大做“種子”文章。他們投資3.3億元先后建設了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海洋科研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畜牧科技示范基地。15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的糧食生產基地,不僅顛覆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理念,成為青島主要的無公害農產品供應基地。更重要的是,占即墨農民總數一半的27萬農民,自此走上離土務工之路,農村勞力轉移數量居青島之首。目前,即墨城市化水平達到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