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黨訪問團圓滿完成在大陸的行程,將踏上返回臺灣之路。
這些年來,作為臺灣島內一支反“臺獨”分裂、促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新黨表現出難能可貴的道德勇氣與責任感。此次,該黨又以兩岸共同紀念抗戰勝利為契機,從中華民族這段既多災多難又昂揚奮進的歷史中汲取營養,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大格局下
審視兩岸關系,達到了“從虛而發,以實為果”的預期目標。
新黨主席郁慕明“仰天大笑回家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帶回到臺灣”等激昂語句,體現了新黨此行的收獲。
北京這一站在新黨整個“民族之旅”中具有突出地位。從抗戰的視角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旅順日俄監獄及萬忠墓,所代表的主要是我們民族歷史中苦難與犧牲的一面,而盧溝橋的槍聲與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舉辦的“偉大勝利”展覽,則展現出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為可貴的另一面,即一旦覺醒了、團結了,我們就有不可戰勝的力量。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會見、郁慕明在人民大學的演講,更是此行的重頭戲。
新黨此行的“虛”、“實”兩條線,是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的。無論是在廣州、在南京,還是在大連、北京,一方面是參觀憑吊、回顧歷史、抒發感情,另一方面就是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獲得啟示。
在北京一站,這兩者似乎已合而為一。
在兩岸同胞正以各種形式紀念“七七事變”及抗戰勝利的日子里,新黨在大陸進行一系列參觀訪問活動,別具意義。它既為臺灣民眾打開了一個窗口,展現出中華民族為贏得百年來抵抗外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實現臺灣光復而付出的巨大犧牲,也給大陸民眾提供了一個機會,認識并銘記臺灣同胞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中國人才有可能建構出共同的抗戰史觀。
這樣的“精神層面”當然也就有了現實意義。一部抗戰史,告訴我們很多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團結才有力量。正如郁慕明所言,“國家分裂只會讓人看輕我們、羞辱我們、欺凌我們、殘害我們”,“惟有兩岸團結,才能讓中華民族不再受欺侮”。這樣的歷史認知,可以為兩岸的互利合作、兩岸關系的長期穩定乃至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
與此前連戰在北大、宋楚瑜在清華的類似活動相比,郁慕明在人民大學的演講帶有更多自然天成的成分。一封來自大陸青年的信,讓郁慕明感慨良多,使他最終舍棄原來準備好的講稿不用,而以一種中國人之間感情交流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既是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之郁慕明和作為“中國人的政黨”之新黨的特質的一種自然流露,也讓新黨的“民族之旅”始終沐浴在民族情感的氛圍中。
胡錦濤在會見郁慕明一行時,高度贊賞了新黨在堅持民族大義、促進兩岸關系改善上所做出的積極貢獻,并表示要與新黨的朋友們一起高舉民族團結的大旗,推進和平統一進程,造福兩岸同胞。顯然,中華民族、中國人與和平統一都是雙方進行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
在連戰、宋楚瑜相繼來訪之后,兩岸政黨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進行對話會談,成為兩岸交流的一種新形式。新黨的“民族之旅”強化了此種形式。此次新黨來北京,北京通過新黨第三次向臺灣人民表示善意,這種連續善意釋放,給臺灣人民的種種禮物,正是說明,北京對臺政策的持久和明確。民進黨應該回應這種善意。
由此觀之,新黨從民族歷史中汲取養分,從民族利益、民族振興的高度思考兩岸關系,這樣的“務虛”正是最大的“務實”。因為破解兩岸僵局、謀求臺海穩定,惟有認同中華民族、不能分裂國土、致力和平統一一途。這恰是新黨此行給兩岸同胞最大的啟示。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