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學相長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粹。隨著課程改 革的深入,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地位日漸隆起。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亦是教師成長的沃土。《新教育周刊》強檔推出“青島66中教師專業化培訓連續報道”6篇,刊發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成功的經典案例以及典型做法等,
彰顯66中的“燈塔”行動,讓老師成為“燈塔”,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為早日實現爭創島城名校的戰略目標,青島66中始終致力于高專業化水平教師隊伍的打造。校長張玉慧認為,這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因為學校最重要的資源是教師,加快學校發展,實現創名校的目標,必須要培養名師,要全面提高每一位教師專業化素質。一個好校長決定一個好學校,這話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全部,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一所好學校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是學校中的名師和一個優秀的教師群體。幫助教師發展,就是幫助學校發展,創造名校就必須從培養教師做起。名校的顯著特點是有優質的教育,優質的教育的根本標志是對人的關注,發掘人的智能潛能。創建“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特色,就要突出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對人的終身發展負責。
66中在幫助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實踐的是對教師生命和發展的一種人文關懷。人生幸福是在事業中感受的。人生幸福在溫馨的家庭(親情)中可以感受到,在志同道合的朋友(友情)中可以感受到,但在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感受幸福,更強烈和更有持久性。教師職業不僅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享受和幸福,但只有在創造和成功中才能感受到。人的成功首先在于自身的發展,所有優秀的教師,并不完全決定于他們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們自身的發展,在于他們的生命和事業中始終存在著理想,人格,執著,學習和反思。人的發展需要環境。學校對教師的關懷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對教師發展的關懷并為此創造良好的環境。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亟待更新,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育實踐,已成為教師發展的當務之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倡導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要求新的課程應“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上述要求都可以得到多元智力理論的支持。教師自主培訓為新課改提供了新支點、新依據、新視覺。
為了使教師盡快成為專家型、反思型教師,建設一個既有教學理論又有教育創新能力的優秀教師群體,66中啟動了為期兩年的教師專業化自主培訓工程。在教育專家引領下,通過教師自主學習和反思,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提高教育專業化素質。
66中實現的教師專業化的途徑主要有三條:
激勵教師做一個執著追求的學習者。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更應把工作重心導向指揮能力和理性心靈的發展,使學生終身受益。這意味著教師要學會研究性學習進行反思性實踐。因此,一個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效的學習者,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習的意義與目的,缺乏學習的要領與方法,就談不上指導學生學習,也談不上專業發展。
幫助教師做一個不斷反思的研究者。沒有反思的教學,缺少研究的教育已不能滿足未來的要求。離開實踐的研究,已無法回應時代的挑戰。教師不再是局外人,不是別人研究成果的消費者,而是“局內”的一個不斷反思的研究者或參與者,觀察者,特別是某些重復的特定的教育情景下,教師是最適宜的觀察者與研究者。
實現教師成為堅持創新的實踐者。教育對象的千差萬別,教育對象的瞬間發展和變化,決定了教育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和堅持創新的原則。經驗的價值正在淡化,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創造。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志,就是教師不再做教書匠,不再因循昨天,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面向學生的未來,為孩子們的健康發展創造環境。
可以說,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就是教師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校本培訓的本質就是教師在先進教育思想引領下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66中在實踐中摸索出頗具特色的教師專業化自主培訓的模式是:“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在實踐中進行自主學習———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發現和展示新的教育觀”。培訓過程的核心是教師的反思過程。學校的責任是幫助教師創造自主學習環境,教師的自我需求心理是自主培訓模式成功的關鍵。通過對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習、理解和教育實踐,掌握多元智能理論,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實現每個教師的教育創新和培養反思型教師的目標。 ■韓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