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鄭州7月11日電 記者近日在黃河流域一些省區采訪時發現一個怪現象:污染企業“扎堆”的地方,環保部門衣食無憂;而在污染企業被大量關停的地方,環保人員卻連工資都發不出。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地方的環保部門或是財政預算“黑戶”,或是財政撥款嚴重不足,主要靠“自收自支
”生存。 一些基層環保人員對此感到困惑:環保部門要保護的是環境還是污染企業?
污染減少環保局“挨餓”
2003年以來,河南衛輝市先后關停了16家造紙廠、27家石渣廠和2條水泥生產線。環境污染減少了,“排污費”收入跟著銳減。衛輝市環保局全體職工已3個月沒領到工資。
衛輝市環保局共有102名職工,只有不足20人屬于財政全額撥款的行政編制人員。市環保局辦公室工作人員李獻策說:“每關停一家污染企業,我們就少了一塊‘費源’,我們現在只有千方百計尋找新‘費源’。像飯店、美容美發廳這些以前很少涉足的地方,都成了收費目標,10塊、8塊不嫌少,能收來的都要。”
“排污費”養出“超生局”
而在一些污染企業多的地方情況卻恰恰相反。由于有了“排污費”這塊收入,環保局成了創收余地大的“好單位”,許多人通過控制不嚴的“地方事業編制”渠道往環保局里“擠”。河南省許多縣環保局成了擁有上百職工的“超生局”。一些基層環保部門由此陷入“收錢養人、養人收錢”的怪圈。
陜縣是河南工業較為發達的縣,也是污染企業較多的縣。2004年陜縣“排污費”共收入280萬元,除按規定上繳國家及省財政56萬元、安排企業專項治污資金40萬元外,剩下的180多萬元用來發工資和維持運轉。這個全縣僅34萬人的人口小縣,環保局卻有120多名職工。
“貓鼠同吃一鍋粥”
河南一些基層環保人員說,如果把排污企業比作“老鼠”,環保執法人員應該是“貓”;可現在的狀況是“貓鼠同吃一鍋粥”,甚至是“老鼠”養“貓”。
山西省人大城建環保工委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經濟發展了,財政收入增加了,但政府用于環保的投入卻沒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