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間,循環經濟成了最時髦的名詞。什么是循環經濟,為什么要發展以及怎樣發展循環經濟,科技界、企業界和學術界正熱議不疲。然而,相當一部分人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存在種種誤區。有的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指工業企業的“三廢”綜合利用,是一種單純的污染防治策略;還有人對科技創新與循環經濟
間的關系不甚清楚,把科技引導特別是自主創新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
本報記者近日專門采訪了循環經濟專家、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王軍博士。王軍從事環境科研及管理工作23年,與他人合作的科研成果曾獲日本國井伊谷獎。
記者: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堪稱“循環經濟”理念的早期代表。近年來,循環經濟概念逐漸走入國人視野。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實施循環經濟戰略,那么到底什么是循環經濟?
王軍:循環經濟是一個舶來品,其在日本和德國都有專門的法律解釋,而國內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很多,可謂眾說紛紜。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和認識,我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按照生態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生態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單純地用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物的低排放。
記者: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3R,3R指的是什么?
王軍:3R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是指廢物減量化(Reduce),資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利用(Recycle)。記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循環經濟,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部署,把發展循環經濟提升到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
王軍:青島是一個濱海旅游城市,又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城市。基于這一判斷,發展循環經濟就成為事關城市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也是事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問題。是不是一說“循環經濟”我們就“循環經濟”了呢?絕對不是。事實上,青島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僅僅處于初級階段,眼前的循環經濟之路相當長。
記者:我知道這幾年您做過不少調研,寫出了不少理論文章,您能概括一下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嗎?
王軍:青島發展循環經濟走的是一條“自下而上”的道路。2003年,我市選擇青啤二廠、青島發電廠等三家企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4年又有近20家企業參加了試點工作。除了多點開花以外,有關部門較好地堅持了以科技為先導,強調科技創新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市共有38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90余家企業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特別是為了保證循環經濟的低成本、高效益,環保和科技等部門突出對科研攻關的引導,突出強調抓好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研究,尤其是在水、煤、電、油等領域研究開發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的新技術。同時還強調圍繞重點產業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自主創新以及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使之成為一種風氣。
記者: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您認為應該執行什么樣的科技創新策略?
王軍: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循環經濟的五大特性,這就是發展的動態特性、科技的支撐特性、政策法規的依賴性、各行業協調發展特性和資源再生產業的帶動特性。其中,科技的支撐特性尤為重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依賴于科技的進步,循環經濟也不例外。具體地說,應當圍繞我市確定發展的重點產業積極開發高新技術。要根據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設計可持續利用的生產工藝及其組裝模式,經試點后逐步推廣,努力做到資源消耗低、生產污染少、廢物排放少。此外,還應當鼓勵大學科研機構通過與企業緊密結合,開展科研攻關,掌握核心技術,進而制定出行業技術標準和規范。
記者:您一直在倡導推廣環境無害化技術,道理何在?
王軍:環境無害化技術主要涉及污染的預防和治理兩個領域,有三種類型:一是污染治理技術。該技術主要用于廢物的末端處理,即通過建設末端凈化裝置來消除污染物質,達到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凈化處理。二是廢物利用技術。該項技術是循環經濟的重要技術載體,廢物的回收和循環利用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通過廢棄物再利用技術實現產業和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最后是清潔生產技術。該技術是循環經濟的核心載體。其特點是從工藝設計、原料選取、加工、提煉、產出、使用到報廢處置,從產品開發、規劃、設計、建設生產到運營管理,實行污染全過程控制。以青鋼為例,近幾年來,由于不斷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進行工藝改造,每年新增銷售收入遠大于投資,其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大于50%。
記者:日本是世界上發展循環經濟較早的國家,聽說您在那里學習工作了七年,期間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王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在科技創新方面所作的大量前瞻性研究工作,主要是通過采用高新技術引導各行業推廣3R技術,實現清潔生產和廢物資源化。北九州市曾是個重污染城市,20年間,得益于3R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高新技術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施清潔生產運動,有效地實現了經濟利潤和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我去參觀過那里的一家工廠,投資1762億日元開展清潔生產,4年后不僅污染物排放減少84%,而且取得了2125億日元的經濟效益。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企業熱衷于科技創新的原因。現在,北九州不僅摘掉了重污染城市的帽子,而且成為聯合國生態城市的典型。
記者:3年前您曾發表《循環經濟: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文,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后來又曾提出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建議。很想聽聽您在這方面的見解。
王軍:我的觀點是:“更新觀念是前提,科學規劃是基礎,技術創新是關鍵,政府支持配套政策是保障”。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立法十分重要。我國已頒布的《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法規,大多數僅為原則性表述,缺乏可操作性的內容。因此,我市首先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按照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的原則,盡快將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地方立法工作提到議事日程。其次要創新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要鼓勵企業制定節約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的規劃,提高科技創新貢獻率,引導和推動企業開發建立循環經濟3R化的技術支撐體系。第三要創新激勵機制,通過對那些把生態原理與產品制造相結合的突出技術進行獎勵,以實現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的目的。第四要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只要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相信用不了幾年時間,我市將會初步建成循環經濟基本框架。 本報記者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