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勞動力可供轉移的威海,無意間成為全國勞動力轉移的示范。此事引發許多政府官員及專家的思索,他們提出,解決勞動力轉移難,更應從缺少勞動力的發達地區入手。
據山東省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調查,山東省每年有100多萬農村勞動力待轉移,為尋求突破,去年全省投入1000萬專項資金對農民工進行培訓,特別
是加強了對勞動力富裕的欠發達地區的資金傾斜。但據了解,由于落后地區不靠近勞動力的需求市場(即用工企業),缺少培訓后的安置渠道,許多農民工在培訓結束后,未能實現有效轉移。
威海則不同。在威海,每年勞動力缺口在10萬人以上,威海市中小企業局為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到菏澤、西安、安徽等中西部地區,與當地政府部門聯手,針對威海市企業用工要求,主要由威海政府出資對中西部報名的農民工分類進行培訓,達到企業上崗要求后即被企業招用安置。為了能讓農民工留下來,防止“以工返農”,該局還加強了對安置后的農民工的維權。
國家農業部邀請參加現場會的有關經濟專家認為,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勞動力能否轉移成功決定于銷售而不是生產環節。缺少勞動力的威海是勞動力的銷售市場,將培訓與安置結合,實際是符合了供大于求情況下的“以銷售來組織生產”的規律。所以說,勞動力轉移的專項資金,不僅應投向有富裕勞動力需轉移的地區,更應投向缺少勞動力的經濟發達地區,從這些地區尋求突破。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