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005年注定是“理財年”,各家商業銀行在推出各種各樣的個人理財產品之后,開始在對公理財產品上發力,競相推出名目繁多的企業理財產品,這些安全可靠、個性十足的各類企業理財產品,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生財,還可幫助企業“造血”。正如業內人士所預言,繼個人理財熱
之后,各家商業銀行對公理財業務的爭奪將愈演愈烈。
近日,浦發、光大、交行的有關企業理財的新動作令許多企業感到驚喜。首先是交行,早在6月中旬,銀監會就已批準其開辦人民幣對公理財業務,這是繼交行今年推出的繼人民幣對私理財業務后又一項新型中間業務。最早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光大銀行近日也提出,他們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專門提供量身定做的現金管理產品及其組合,并開發完成了若干創新性現金管理產品,包括收付款、資金頭寸管理、賬戶管理、理財增值等新一代現金管理服務。
在公司理財業務動作較大的還有上海浦發銀行。上周,浦發宣布,正式全面啟動公司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品牌———“浦發創富”。“浦發創富”是公司及投資銀行業務的整體品牌,是全面整合公司業務的各項產品與服務,突顯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和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金融服務品牌。“浦發創富”首期目前推出了“中軍帳”、“集團贏”、“匯時達”、“付輕松”、“利多多”、“網上銀”和“及時語”等七項現金管理產品。全面整合了銀行為企業提供的收款、付款、資金管理、信息服務等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并為不同企業在各種情況和各個時點上度身定制現金管理解決方案。
有關資料顯示,對公理財業務,主要是指通過發售人民幣對公理財產品,集中企業(事業)單位客戶的資金,投資于銀行間市場上流通的固定收益產品,以所投資固定收益產品的實際收益作為客戶投資回報并收取手續費的代理類中間業務。各家商業銀行之所以要推出對公理財業務正是基于國內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企業現金管理的典型表現方式是將大集團分散的小資金迅速集中成為大資金。在中國,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跨區域集團型企業正在與日俱增,甚至很多中小企業都開始了一輪前所未有的跨地域擴張。大集團下轄分公司在同一個時間上,有的分支機構資金有余,低息閑置在銀行賬面上,而另外的分支機構則可能資金緊張,需要高息向銀行貸款。銀行現金管理業務的出發點,就是將企業引入銀行遍布全國的資金網絡,實現各地分支機構將資金及時上劃到總部賬戶,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
記者從島城幾家商業銀行了解到,對公業務目前仍是各家商業銀行的業務重點,并且深受企業青睞。如招商銀行青島分行早在2003年就推出國內首個公司理財品牌——“點金理財”,以招行先進的技術改善平臺,以豐富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打造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矩陣式管理,全面整合公司銀行業務。在點金理財體系下,招商銀行青島分行的網上信用證、電子票據、銀關通、票據業務、國際業務都獲得了飛速發展,其中2004年票據貼現量突破105億、國際結算量完成33.9億美元,無論是增量和增幅均居商業銀行前列;“銀關通”業務累計網上付稅5.6萬筆,累計付稅金額突破110億元。
專家預言,商業銀行的對公業務內容越來越豐富,除傳統業務的存貸款業務外,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使企業的資產保值增值成為一項新的服務內容,為此各家商業銀行都根據自己的特色為銀行提供一攬子理財服務,企業理財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本報記者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