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唐 王彬文
如何打響彗星狙擊戰?
一顆如紐約市大小的彗星撞上地球,引發了巨大的海嘯,人們紛紛奔上高山躲避,一對小戀人甚至騎著自行車在幾十層高樓般陡立的海嘯面前與之賽跑并最終得以逃脫……這是美國電影《彗星撞地球》中驚心動魄的一幕。在影片中,彗星撞擊下的市民大部分都能夠保
全性命。但是,如果是現實版的彗星撞地球的場景中,人們真的能夠這么幸運嗎?實際上,當一顆與電影中同樣大小的彗星撞擊地球時,所造成的海嘯,時速大約是1500公里,在這種情況下,紐約及美國東海岸在兩秒鐘內將成為一片汪洋——兩秒鐘,你能逃得多遠?
所以,當面臨著彗星威脅的時候,人類要取得主動和生存,就只能是絕對不能讓彗星有接近和撞擊到地球的機會,否則就一切都晚了,根本不會有任何逃生的機會!
那么,在這場嚴峻的地球保衛戰中,具體的戰斗應該怎么打呢?
首先還是要加強觀測,嚴密搜索,對近地彗星一一記錄在案,并隨時跟蹤和長期監控。因為一旦發現彗星有撞擊地球的可能,人類需要有充足的時間用以防衛準備,而這個時間一般要十年以上,所以人類越早發現將侵犯地球的彗星,采取的防護措施便會越嚴密、有效。所以,目前,一個較為周密的監測體系正在規劃和形成之中。科學家計劃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六個適當的位置,各安放一架直徑為2.5米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隨時監測彗星的運行情況,預測出可能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災難的彗星的運行軌道、速度、大小、質量及其性能,以便做好攔截的準備。
人們不僅光是在地球上進行觀測,還向太空發射了天文望遠鏡、探測器等,對彗星進行近距離的觀測,以便取得更為全面、詳盡和真實的資料。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美國及歐洲等一些國家先后發射了“星塵”號彗星探測器、“羅塞塔”彗星探測器,還有分別以“堂吉訶德”及其忠實的仆人“桑丘”來命名的彗星探測飛船,它們將對一些彗星進行近距離觀測,甚至登上彗星,目的除了向彗星討問地球生命起源的真相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便是搜集彗星數量、運行規律的資料、數據,分析、預測它們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除了對彗星進行全面、嚴密的觀測、監視和研究之外,人們還采取了一些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研究出了一些更加切實有效地對付彗星的具體方法和手段。
科學家設想了發射載有核彈頭的宇宙飛船,提前與彗星相撞,將之炸毀。還可以借助引爆所產生的沖擊波,影響彗星的軌道,只要將它推移一點點,就能確保地球安全。還有一個很省事的辦法,那就是用功率強大的光學鏡子對準彗星照射,使之在高溫之下消融,從而大大地削弱其質量,并因為質量的改變而導致軌道的改變。人們甚至可以通過發射一個太空裝置到來犯的彗星上登陸,依靠其強大的推動力,控制彗星的飛行方向,這樣,既可以避免它與地球相撞,又可在彗星上考察和采礦。
一些科學家提出,在彗星的表面安裝一臺大型火箭發動機,利用噴氣推動的辦法改變彗星的軌道。還有就是有在彗星上裝上太陽帆,使彗星在光壓下扭轉航向。或者是在彗星上安裝上一個太陽能裝置,把從太空中接收到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利用這些電能來發射離子束對彗星不斷施加作用力,最后將彗星推離地球軌道。
在上述種種方法中,最直截了當、確實有效的,還是用核彈頭將飛來的天體炸毀,但也有人認為這個主意并不完美,因為那樣雖然能使地球避免一次巨大的撞擊,但爆炸形成的大量碎片將如同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對地球來說,這樣的打擊可能同樣是致命的。所以,各種方法比較之下,更好的選擇還應該是促使天體轉向。科學家設想了一種可能的途徑,在彗星上空爆炸一枚核彈頭,這樣就不會直接將彗星炸毀,而只是借助爆炸產生的強大的沖擊波,在星體的表面沖擊出一個大坑,使大量蒸發物質隨之噴出,在噴發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及彗星因物質大量噴發而質量減少的雙重因素下,促使彗星改變軌道。
迄今為止,有關對付彗星的研究不斷地有新的進展。最近,美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設想:在宇宙中放置一個巨大的氣囊,這種氣囊被飛行器載入太空后,利用化學或物理反應產生氣體,并均勻向外膨脹,一旦有彗星來犯,氣囊就會將彗星“擠”出原有軌道,或者產生巨大的爆炸力,將彗星炸成碎片,從而化險為夷。
我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人類觀測和對付彗星的方法將越來越科學和完善。
同時,也可以這么說,人類與彗星的這場博奕,將是人類史上情節最為奇特驚險,場面最為恢宏壯闊,氣勢最為嚴酷慘烈,與人類最為生死悠關的一場“戰爭”。
但是,在這場關系到人類生死存亡的“戰爭”中,人類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還未為可知,所以,人類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和努力。
名詞解釋
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的長度單位稱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等于149,597,870公里。它主要用于測量太陽系內天體之間距離。比如,木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2天文單位。
遠日點:行星軌道離太陽最遠的一點。與近日點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