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報終于塵埃落定。從6月24日山東省公布高考成績后,通過本報“招考在線”咨詢志愿填報的電話就一直熱得發燙。記者發現,讓許多考生及家長心里沒有著落的,除了報考院校,就是繁雜而陌生的專業設置。
因為對自己的興趣、潛能不清楚,更加上對很多專業不了解
,絕大多數考生填報專業時都是“跟著感覺走”。統計顯示,今年在我省招生的近1700所院校中,各類專業竟有2400余種,新增專業更是一大堆,難怪考生、家長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專業設置的過細化與教育的大眾化要求顯然背道而馳。”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張欣平教授認為,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逐漸走向大眾教育,但教育的內容并沒有作出相應調整,本科階段重點應放在通識教育上,專業學習面太窄,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困難。
張欣平認為,高校新增專業不可盲目跟風,國家應加強對學科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防止專業設置上出現以招攬生源為目的的現象。
改革現有的招考制度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例如,一些院校推出的“大類招生”。主要做法是,新生入學后前兩年上全院基礎平臺課,大二時可根據學院提供的專業選修課程進行選修,第三年可按自己的興趣特長確定專業方向。這既使學生得到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過早選擇專業而造成的盲目性。
對考生來說,高考的意義遠不止一場簡單的考試,它關系到今后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省實驗中學高三班主任吉林絮接受采訪時說,高中階段應該適當引入職業規劃與指導教育,首先對班主任要進行專業知識的普及,其次要增加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完)(記者 王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