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 新華社評論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由此而激發出的愛國主義熱情在神州大地激蕩,在華夏兒女心中涌流。60年前中華民族大敵當前,我們靠愛國主義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戰勝了侵略者;60年后的今天,我們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任在肩,更要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全民愛
國之情,激揚奮進報國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每個關鍵時期,愛國主義都煥發出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在21世紀的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尤其需要我們高揚愛國主義的光輝旗幟,把愛國熱情凝聚成為社會穩定、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共同意志,勵精圖治、增強國力的堅強決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具體行動,自覺把愛國情感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這個大局,牢記緊緊把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個大局,牢記保持社會穩定這個大局,把愛國主義熱情引導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要求上來,引導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上來。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了的真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要靠發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歸根結底要靠發展。回顧我國近代歷史,放眼當今世界現實,一個重要結論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只有我國的經濟有了大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中華民族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當今愛國主義鮮明的時代內涵之一,就是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和意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當今每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要表現為在各自的崗位上勞動和創造,為祖國的發展盡職盡力。
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情況看,我國的改革發展都面臨著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十分珍惜和切實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努力營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戰略態勢,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大局,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以這樣廣闊的視野看問題,一切言行要有利于維護和實現我國的戰略利益,有利于我們用好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在維護世界和平中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
改革發展要以穩定為前提,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無不與我們保持了團結穩定的局面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當前,我們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相當復雜,既面臨大好機遇,也遭遇嚴峻挑戰。團結一心,保持穩定,我們才能抓住機遇,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才能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才能化解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妥善解決我們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能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堅持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從這個大局考慮,當今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事事處處維護穩定,不利于穩定的話不說,不利于穩定的事不做,冷靜理智、合法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自覺維護團結穩定的局面。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把自己的命運和情感與國家和民族興盛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國為民義無反顧,是我們高尚的民族情操,是我們愛國主義精神最深沉的表現。當前,每一個華夏兒女應當胸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個大局,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動力,化為熱忱報國的實際行動,讓青春和生命在為人民富裕、祖國強盛的奮斗中閃光。(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