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讓近在咫尺的日本一陣慌亂。畢竟,當時的日本正在戰爭的廢墟上痛苦地掙扎。然而,日本人很快就發現,“鄰家”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卻成了自己大發橫財的良機。 二戰后,日本經濟陷入一片蕭條。然而,東亞地區冷戰局勢的發展,卻成了日本
經濟復興的有利國際環境。1948年后,美國當局開始考慮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堡壘,于是背離《波茨坦公告》精神,改變對日本的政策,轉而開始扶植日本恢復經濟:不但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到1954年干脆一筆勾銷),將已拆遷的各種日本工業設備也全部發還,還向其提供恢復生產所急需的資金和物資。 對日本戰后經濟復興影響最大的要算朝鮮戰爭的爆發。從1950年開始,日本成了一個可以向朝鮮戰場上的“聯合國軍”提供物資及勞務的重要基地。美國首先開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這對當時苦于需求不足的日本經濟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據粗略估計,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僅從提供商品和勞務得到的“特需”收入,就占了同期日本出口總額的一半。 這種戰爭的“好處”不僅來自美國。由于朝鮮戰爭還促使西方各國紛紛擴軍備戰,進而掀起了一股采購熱潮,這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面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如算上其他方面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間,這種特需訂貨累計額達到了610.7億美元。可以說,正是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經濟”,才使得日本乘機大發戰爭“橫財”,使其經濟迅速走上了復興之路。楊紅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