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醫生向患者直銷便宜藥 出怪招鼓勵醫護人員搞“創收”,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獎金分配辦法起爭議    
   最近,在山東省
精神衛生中心,一項醫護人員獎金分配辦法改革引起了不小的波瀾:醫生收治多少住院病人、開多少藥、檢查多少項等指標,直接影響個人收入。不少人認為這是醫院的“創收”手段;而醫院則表示這是體現目標管理、規范醫生行為的有效之舉。    
   奇怪現象醫生低價向患者賣藥
   今年3月以來,在山東省惟一的省級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發生了一系列奇怪的現象。患者可以直接從醫生那里買到比藥房便宜得多的藥。一位醫護人員向記者透露,這些藥品是醫生從“常駐”醫院的“醫藥代表”手中購買的,然后以低于藥房售價賣給患者。例如一種叫“卓夫”的藥,醫藥代表賣43元,而藥房賣53元。另一種叫做“怡諾思”的藥,醫生從醫藥代表手中以每盒150元的價格購得,再以160元的價格賣給病人,而藥房售價為198元。
   一位在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工作多年的老專家反映,醫院還增加了不少新的檢查和治療手段,比如“行為治療”、心理測驗等。陪女兒在這家醫院治療的劉先生認為,每天30元的“行為治療”并沒有多少具體服務內容,40天下來,光這一項就花了1200元。
   除此之外,這家醫院發生了諸如醫生之間爭搶病源、爭搶看門診、甚至有專家以100元一張的價格向普通醫生買患者住院單等等怪事。
   醫院改革專家多收一病人獎百元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怪現象的出現與這家醫院今年3月實施的《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醫療管理改革與獎金核算分配實施辦法(試行)》有直接關系。按照文件規定,藥品比例(指患者醫療費用中藥品與輔助檢查、輔助治療的比例)和住院率成為主要的獎懲指標。以在職專家為例,他們必須把門診病人醫療費用中的藥品比例控制在92%以內,心腦電圖等輔助檢查和治療費用不能少于8%。如后者比例超過8%,給予獎勵;達不到8%,則扣發獎金。
   醫院還規定,在近三年平均住院率4%(即每100個門診病人中,有4個住院治療)的基礎上,專家每多收一個住院病人,可獲百元獎勵;少收一個,則扣除一百元。而普通門診醫生,每收住一個住院滿7天的病人,就有50元獎勵。
   此舉一出,在醫院內引起了不少爭議。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院長盧傳華解釋,這是一種目標責任管理通過新的獎金分配辦法,住院率提高了,輔助檢查也增加了。
   但這家醫院不少醫務人員對此不以為然。一位女專家認為,在醫療總費用不封頂的情況下,醫生可以通過重復或增加花樣使輔助檢查費用提高,藥品費用就可以隨之提高了。例如,醫生開100元的檢查同時可以開900元的藥品。其實精神病人大多沒有器質性病變,主要靠藥物治療,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輔助檢查和治療。
   一位返聘老專家介紹,為了降低藥品比例,醫生要盡量少開藥多檢查,這樣一來個人的藥品回扣收入就會減少,于是醫生就私下買賣藥品,這樣既不影響收入又能逃避藥房的統計。因為全年完不成兩項指標中的任何一項,就要被取消下一年度的專家門診資格,專家很可能讓不該住院的病人住院,或者從沒有任務的年輕大夫手里買住院單。
   專家說法醫院姓“公”更要為“公”
   山東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尹愛田教授指出,這家醫院的做法確有單純追求經濟效益之嫌。但這種做法并非獨此一家,目前我國幾乎100%的醫院都把經濟效益作為主要考核指標,這并不是好的導向。科學的績效考核應以質量為首要指標。但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許多政策措施對公立醫院的約束力太小,要靠他們自身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很難。
   尹愛田說,目前我國醫療服務大多按項目收費,其最大弊端就是引發過度服務、故意增加服務量等行為,應該加強對醫院行為的監管。目前實行按病種收費可以控制過度服務,因為用藥、檢查越少,醫院的利潤空間就越大。要使公立醫院不僅姓“公”,更要服務于公眾,扭轉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傾向,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據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醫生哪能看著病患想著創收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