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捐助改善了我們的學習環境,使我們真正感受到愛的存在……”———這是曹縣魏灣鎮韓口小學學生代表在曹縣海爾希望小學奠基時的發言。曹縣海爾希望小學是我市實施“希望工程”以來,在省內外籌建的第100所希望小學。 從1991年開始,以“為了下個世紀的中國不再有因
貧困而失學的孩子”為宗旨的“希望工程”,在島城蓬勃展開。14年過去了,當我們回首希望工程時,欣喜地發現,這項功德無量的事業日益深入人心,并化作全市社會各界的共同行動。從耄耋老人到垂髫稚童,從百萬富翁到普通工人,從資深學者到中小學生,島城人民齊心協力幫助政府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的愛心。 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
走進市希望工程辦公室,青島市援建希望小學市內分布圖和外地分布圖分外醒目,那上面每一顆紅星代表著一所希望小學。從1994年我市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學———青島華聯希望小學至今,地圖上已經標注了100顆星,其中,青島市內49顆星、外地51顆。每顆星星里都閃動著貧困孩子們的求知夢想,每顆星星都牽引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3年4月份,河南洛寧西山底鄉北村海爾希望小學奠基。西山底鄉屬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級貧困區,村民知道,孩子上學讀書才有出路,可原來的北村小學年久失修,200多名學生就擠在已經成為危房的土坯房里上學。新學校奠基那天,當地村民自發地組織了鑼鼓隊,冒雨進行了表演,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大雨中,校長宣布校舍啟用的時候,孩子們歡呼雀躍著沖了進去,把新桌椅摸了個遍……
如今,除了市內、省內的不發達地區,青島市援建的希望小學已經遍布西藏、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等21個省、自治區。而其中近一半的希望小學與“海爾”的名字連在一起———“把希望小學建到最需要的角落”是海爾人的心愿。自1994年投身希望工程以來,海爾集團已經捐資1353萬元,使得2萬多名山區孩子重返課堂,遍布全國各地的海爾希望小學全部處于不發達地區,80%以上是全國知名的貧困縣所在地。據悉,海爾集團的計劃是在全國各地援建100所海爾希望小學,今年他們又將一次性捐資300萬元在全國五個省市援建10所海爾希望小學,總捐款額達到1653萬元,援建的小學數量也將達到57所。
據了解,14年前希望工程在我市啟動的時候,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當年接收海內外捐款僅4萬元;到2004年,接收的各界捐款已經達到了642萬元———數量的飛躍,反映出希望工程的日益深入人心,凝固著全市各界的綿綿不盡的愛心,也折射著青島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
捐資助學蔚然成風
為了21世紀的中國不再有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素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之稱的青島人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將自己節省下來的錢,連同一顆顆熾熱的愛心奉獻給了希望工程。設在團市委的市希望工程辦公室里,幾乎每天都涌動著愛的暖流,在捐款的人流中,有單位、有個人,甚至有特困企業的職工……
海慈醫療集團1999年發起了“情系失學兒童行動”,6年來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2000年1月,集團普外科的醫護人員到平度看望部分結對的孩子。在校園里,除了他們資助的一個孩子,還意外地見到了他的姐姐,原來家里唯一一個上學的機會被姐姐讓給了弟弟,看到姐姐渴盼的雙眼,在場的很多人的眼圈都濕潤了,他們當即又拿出300元捐助那位女孩。6年來,海慈醫療集團為希望工程共捐款95100元,捐助了530名貧困學生。
在四川路4號居民樓,有位80歲的曲培英老人,老人一家從1992年至今共捐助了53名貧困學生,資助金額達6萬多元。今年,他一下又資助了5名貧困生。其實,曲培英一家的生活很清貧,他和老伴都已退休,兒子、兒媳是普通工人,但為了希望工程,一家人處處精打細算。
1997年大學畢業來到青島的肖光娟,8年里已經援助了8位貧困學生。她參加希望工程的原因很簡單———自己也曾經面臨著家境貧困導致幾乎無力繼續學習的境地,她說:“上學改變了我的命運,自立之后就產生了每年資助一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的愿望。”已經逝世的韓老先生是我市市直機關的一位老干部,退休后到上海和女兒一起生活,在彌留之際,韓老先生留下遺愿———希望在青島捐建一所希望小學。去年,其女兒回青替老人捐獻出25萬元,提出在即墨市田橫鎮捐建一所希望小學,以完成老人家的夙愿。
美籍華人崔耐博士籍貫膠南市,他分別以父親和自己的名義在膠南市捐建了兩所希望小學。
……
愛心接力傳承希望
這些年來,社會一直在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型人際關系。透過希望工程我們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良好的人際關系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體現,善良的人們獲得了付出帶來的回報。
駐青海軍航空技術學院的張忠哲是靠“希望工程”的資助考取軍校的大學生。當時,張忠哲的父母因病常年臥床不起,家境貧寒,全靠政府救濟。1993年,他和弟弟同時考上縣中學,但因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是“希望工程”救助他完成了學業,以后他又以優秀的成績被海軍航空技術學院錄取,成為我市“希望工程”資助考取的第一個軍校大學生。為了幫助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的弟弟,張忠哲每月50元的學員津貼只留下5元錢零用,其余全都寄給了弟弟。1999年,部隊的共建單位和戰友們一起為他捐款1500多元,感激之余他轉手把這些錢以部隊的名義全部捐給了沂蒙山革命老區“希望工程”辦公室,用來資助4名老區的孩子念完小學。
許多像張忠哲一樣的貧困學生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健康成長,他們有的被評為省希望之星、省希望工程優秀受助生,還有的考入了高校。現在,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走上社會,正用自己的雙手回報著社會。
從1991年開始的希望工程,已經資助了12000名貧困學生,帶著社會傳遞的愛與關懷長大的孩子們,正踐行著前輩傳遞希望的理想,相信愛心在孩子們身上留下的印記,會使他們終生帶著感動的回憶,讓他們一路播撒愛心,讓社會處處和諧溫馨。本報記者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