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南方周末報道,調查表明,“信企實業”根本沒有能力履行他們所簽訂的任何一單合同。它是一家典型的“皮包公司的新品種”,自稱國有轉制企業,從而騙取國外公司的“紅包”。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紅包公司”本身、跨國合同等細節,是由一群農民精心演繹的。  
;真正的老板是“辦公室王主任”王毅,河南安陽張莊村人。這個43歲的老農聽老鄉說開公司可以發財,他便雇來六七個“經理,”全部是老鄉。他們大都擺過地攤、干過夜市,不怎么懂上網,也不懂外語。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生財有道”。 依照約定,“公司”運營的所有費用,都由王毅承擔。下邊的“經理”專門負責聯系外商,誰成功拉到一筆“紅包”,王毅與之平分。除了“經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能上網、懂外語的翻譯,專門負責與外國公司聯系。他們大都是在讀大學生,也是受騙者。
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只要是國外的公司,只要有東西賣,“經理們”都會感興趣。購買的東西也形形色色,甚至有喇叭、漁網,價格上不“斤斤計較”。最后的訂單往往數額巨大,動輒數十萬美元乃至上百萬。
他們所有的努力,是為了把外國客戶拉到飯桌上來。事先王毅已和飯店溝通好:“外國公司來和我們談生意,要給我們的領導送禮。送現金不方便,對吧?咱們彼此行個方便。”每次,飯店得到的是飯局的利潤,外加4.5%的煙酒刷卡費。
王毅總結說,第一單買賣騙的是馬來西亞客戶,首先設下的是“酒關”。這些“經理們”面帶微笑,輪番猛灌一番,慶祝簽約成功。幾個回合下來,見外國客商已是酒過三巡,就帶其到酒店前臺,由王毅察言觀色,決定購買煙酒的數量。為了獲取更多的“紅包”,王毅等無所不用其極。一位泰國客商的不少泰銖被“留做紀念”了;而且,“經理”和“主任”經常是一邊對外國客商說“來,我幫你刷卡吧”,一邊搶過對方手中的信用卡,自己操作。“紅包”當然越多越好,來者不拒,他們甚至掏空了好幾個外國客商的錢包。
事實表明,他們所獲頗豐:來自韓國、印度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公司業務代表來到海口,簽約下總額達上億的“合同”后,總共掏給他們數十萬元的“紅包”。
迄今為止,海口警方共搗毀“紅包公司”三家。巧合的是,這三家公司從涉案金額、受害國家和業務范圍來看,似乎可以視為同一家“紅包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三個階段。就此,一個干警開玩笑說:“不知道皮包公司往下怎么發展,不會把公司開到國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