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回放:“黃海之濱,膠州灣畔,一座秀美的城市與海相伴。2005年1月20日,在中國海洋城青島,一位走完96歲人生旅程,在海洋科技戰線奮斗了76年的世紀老人,永遠地告別了我們,告別了他深深眷戀的大海。”現場大屏幕播放的專題片《蔚藍色的豐碑》的開頭語,緊緊抓住了在場觀眾的心,令人久久難以平
靜。 副省長王軍民與曾老有過多次交往。曾老病重時,他曾代表省委省政府專程到病床前看望;曾老逝世后,他又參加了在市殯儀館舉行的遺體告別儀式,面向曾老深深三鞠躬。“曾呈奎同志是山東科學技術界的一面旗幟,也是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他的成就,他的人品,他的精神都是一筆偉大的財富,特別是在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講話精神之際,學習曾呈奎就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刻內涵。”面對記者,王軍民的深情講述,引起了大家一片熱烈掌聲。“感謝青島的同志,也感謝報告團,我和大家一樣都要學曾老,把學習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現場回放:中科院海洋所黨委副書記鄭曉林,兩鬢有些花白的他昨天精神抖擻地第一個走上報告席,隨著報告內容的展開,他開始有些哽咽。“在曾呈奎的人生辭典里,只有奉獻,沒有索取。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舊房子,他一住就是幾十年。曾老,我們對不起您!”話到此處,鄭曉林的眼淚再也止不住,手中的手帕舉了又舉,擦了又擦。
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孫春玲走出會場時,眼圈依然紅紅的。“感人,確實太感人了。以前也曾參加過不少報告會,但對我來說,曾老的事跡讓我激動不已。也許是身份相同的緣故吧,聽了報告會感覺他并沒有離開,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郭洪海在接受采訪時說,曾老把一生獻給國家和人民,獻給中國海洋科學事業,其豐功偉績像一本內容博大的教科書,堪稱自主創新的光輝典范。省科協助理巡視員趙宣生聽過報告,沉浸在回憶中。“我多次和曾老一起出差,每次他都揀最便宜的地方住,給他安排專車他不用,卻去擠公共汽車。來省科協開會,有時從火車站坐著機動三輪就來了,沒有半點大科學家的架子。”
現場回放:王金霞上臺了,她是曾老生前收取的最后一位在讀博士研究生,恩師曾答應讓學生們一起為他慶祝百歲華誕,沒想到卻成了永遠的遺憾!“在將曾老骨灰撒向大海的時候,我和大家一起放聲痛哭。曾老說,他是大海的兒子。現在,大海之子終于回家了,回歸他一生熱愛的大海,融入無邊無際的蔚藍!”王金霞淚如雨下,現場一片唏噓。
省科技廳廳長姜岱曉一直坐在報告會現場的第一排。他告訴記者的第一句話是:“今天的報告會是一堂生動感人的教育課,讓我再一次走近曾老,重新認識了曾老。”“曾老是山東近百萬科技人員優秀代表,是中國海洋科學星空中最亮的星。曾老已逝,但在他身后成長起來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隊伍。我們要接過曾老未竟的事業,將山東科技事業和海洋經濟推向新高度,再創新水平!”
掌聲響起來。這掌聲包含著對曾老無限的敬仰,曾老的精神在掌聲中升華升騰……本報記者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