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據競報報道,“龜井絹粉蝶”、“西村絹粉蝶”、“上田絹粉蝶”……不要以為這是日本蝴蝶,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蝴蝶新種。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新種蝴蝶被取上了日本名字。鮮為人知的是,這種現象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個學術界公開的秘密,標本偷獵。 辦理旅游簽
證就能偷捕日前,記者見到了中國蝴蝶分類研究專家武春生。 武春生告訴記者,據他所知,很多日本研究人員到中國來只是辦理旅游簽證,到中國后就直接趕到我國一些珍稀蝴蝶產地蹲點守候。一旦采到了新種蝴蝶,往往直接夾帶出境。他說,就以《中國蝴蝶研究》主編小巖屋敏為例,就曾經因為私自夾帶中國蝴蝶標本被查獲驅逐出境。武春生的這番話也在《中國蝴蝶研究》書中得到了直接印證。 蝴蝶珍品取上日本名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經發現的蝴蝶品種約有1500余種,其中600余種屬于常見屬種。而被偷捕的新種蝴蝶大多屬于分布區域狹窄或數量極少的品種。武春生指著書中介紹的一些蝴蝶亞種無奈地說,由于這些蝴蝶新種被夾帶出境后,經日本學者發表論文公布并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于是就出現了一個讓中國學者尷尬的情景,這些蝴蝶新種多被取上了日本名。例如,在云南麗江被日本人發現的絹粉蝶就被命名為“鬼井絹”粉碟。 我國研究受制于人 那些被夾帶出境的我國新種蝴蝶一經國外研究發表論文,就成了這一品種的模式標本,我國相應的研究就會受到制約。 武春生介紹說,所謂模式標本是指物種定名時所依據的標本。模式標本都是獨一無二的,可說是無價之寶。由于國外公開的模式標本資料經常不披露進一步的分類學特征,因此相關的對照研究必須到國外實地進行。無疑增加了我國科研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