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基妥協,但海運壟斷性競爭讓外貿業界心有余悸
今年3月,青島一貨運代理公司要將一批貨運至美國,在選定了世界最大的船運公司馬士基作為承運人后,他們遭到了馬士基連續漲價的厄運,以致當貨運抵美國時,運費都已漲得翻了番,由開始咨詢時的3600美元/40標箱漲至8281美元/4
0標箱。馬士基怎么了?是不是店大欺客,刁難中國企業?今年3月以來,一篇題為《都來看看馬士基的強盜行為,誰敢和這樣的公司合作?》的帖子在外貿專業網站上廣為流傳。該帖子稱,青島一貨代公司通過馬士基發貨到美國安克雷奇,誰知貨到后,價格卻由電話詢價時的每40標箱4300美元突然變成8281美元,整整翻了一番。而在該人士幾次和馬士基有關人員為此進行交涉的過程中,對方都態度生硬,毫不讓步。帖子甫一出,即受到網友們的熱烈響應。聯想到此前馬士基在中國大陸收取“鉛封費”,后又將“鉛封費”改頭換面稱為“設備操作費”等帶有地區歧視色彩的做法,網友們紛紛把矛頭指向馬士基,認為馬士基在中國大陸地區服務實在惡劣,存在嚴重的地區歧視。
第一次漲價700美元
那么,事情的原委是不是就是這樣?馬士基憑什么要擅自提高運費?此事現在有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為弄清此事,6月3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到了發帖人該貨代公司的管理人員Tony。據他介紹,他所在公司有客戶要發貨到美國安克雷奇,而船公司里只有馬士基開通了從青島到安克雷奇的線路。選定馬士基后,Tony和客戶暫定3月14日發貨。3月10日,馬士基卻突然電話告知說,價格已經從3600美元/40標箱上漲到4300美元/40標箱,“每40標箱就上漲了700美元!”但由于出貨日預定是3月14日,客戶發貨合同也已經準備好了,面對突如其來的700美元Tony的客戶也只能選擇接受。由于價格的更改使客戶措手不及,船期也不得不延誤至3月21日。Tony表示:馬士基這樣快到出貨日才臨時通知航運價格變更并不符合行規,“還容易害人誤事”。“但是考慮到當時海運價格即將進入旺季,價格上漲也屬于正常,我們也還是接受了”
事情并沒有因此而結束
當貨抵達美國后,Tony去馬士基拿提單才發現船運費已經由每40標箱4300美元變成了8281美元。“這整整翻了一倍啊!”Tony找馬士基方面交涉,才發現,原來由于之前電話詢價時溝通不暢,馬士基的工作人員以為Tony嫌4300美元/40標箱價格貴,不需要訂艙,因此收到委托單時就按照本價8281美元/40標箱計費。而Tony方面又以為電話詢價已經成功,仍然按照4300美元/40標箱走貨。由于馬士基態度強硬,一度表示不交齊余下4000多美元就別想拿提單。憤怒的Tony在青島信息港等多個網站上發表了上述帖子,誰知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開始在論壇上大肆攻擊馬士基服務態度惡劣。事發第二天,青島馬士基相關負責人找到Tony,并擺出了和解姿態。幾次交涉后,馬士基做出了讓步,答應仍然按電話詢價的4300美元/40標箱交易。Tony認為,其實整個事件中,雙方都有一些失誤,“電話詢價這是行規!我們在詢價后既然傳了委托書,就表明已經接受了4300美元/40標箱的價格。馬士基自己的操作人員疏忽了沒有錄入,沒有理由要客戶來承擔中間的損失!”但Tony也坦承,在詢價時和馬士基工作人員的溝通存在問題,而在傳委托書給馬士基的時候自己也沒有寫清楚價格以致造成誤會。
FOB引發地區歧視?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馬士基服務不太理想,但事件本身卻明明是雙方都有責任。然而,帖子發出后,很多專業航運網上的網友們基本上是一面倒地指責馬士基服務惡劣。Tony表示,大家對馬士基的服務不滿實際上已經不是兩三天,從收取“鉛封費”到近期出臺的“設備操作管理費”,馬士基早已“聲名在外”。確實,近兩年來,世界船王馬士基在中國大陸可謂風波不斷。去年年底,廈門口岸三協會聯合討伐馬士基在中國大陸收取帶有地區歧視色彩的“鉛封費”。今年4月底,馬士基將“鉛封費”改頭換面稱為“設備操作費”,隨后,八大口岸14協會立刻發表聯合聲明抵制馬士基的該項“不合理收費”。(本報曾有報道)“貨代企業和馬士基的對抗現在也還處在膠著狀態,”Tony認為:“單憑幾家貨代,我不認為事情可以得到解決。”他介紹,馬士基收費貴,服務質量糟糕這在行內已經是眾人皆知。“聽說在國外,甚至在中國臺灣和香港,馬士基的服務都是很有口碑的。但一到大陸整個服務卻扭曲成這樣?!一般能夠不和他們打交道,我們都不會和他們打交道!但是,選擇權卻常常不在我們手上。”據悉,由于中國口岸的貨物80%以上采取的都是FOB(離岸價)協議,也即是說貨物中途的運輸費用是由國外買主來承擔,因此,選擇哪家班輪公司的決定權就放在國外買主手上。“而馬士基在國外的服務據說是非常好的,而且它的航線最全面,運力方面也有絕對優勢,因此,國外買主很多都指定馬士基承運。”Tony介紹說,“這也就是說,如果馬士基在中國大陸服務不夠好也沒有關系,因為這不影響它本身的利益。”而表面上看,運費由國外買家支付,中國的貨主可以把馬士基在中國收取的種種資費轉嫁到國外買家身上。看起來中國貨主是不會吃虧,但是中國商品的成本卻因此上升,其國際競爭力也就下降了。
巨型收購攪得人心惶惶
5月11日,鐵行渣華網站發布聲明,稱馬士基將以現金形式收購鐵行渣華,每股作價57歐元,共計金額為23億歐元(即29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一的馬士基收購排名第三的鐵行渣華,堪稱航運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案。而這一收購也引起了Tony的關注。他認為,短期來看,工廠可能可以得到好處,“因為運價也許會有所下降”;但長期來看,“整個事態將十分可怕!”據悉,收購完成后,馬士基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會達到40%,而早前業界更有人估計這個數字可能將是80%;而其全球份額估計會占到25%以上。“壟斷的優勢讓我們擔心它本來已經非常糟糕的服務會不會更加糟糕?不合理的收費會不會繼續增加?我想,貨主的弱勢地位將更加明顯,”Tony這樣貨代已經開始擔憂。分析認為,目前全球貿易的增長大大超過了運力的增長,中國內地有貨找不到船的情況相當普遍。運力緊張強化了班輪公司的行業優勢地位、支配地位。而馬士基的做法是,如果不付清其要求的費用,就會扣押提單(取貨憑證),造成貨主不能到銀行結匯。而“貨主對其做法根本無能為力。”
本報記者 宋菁 王文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