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個大節日,與春節和中秋合稱“三大節”,這一天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各種活動外,還有很多獨特而寓意深遠又風趣的習俗,各處呈現出熱鬧的節日景象。下周六就是端午節,中韓兩國的民俗專家、學者將在北京舉行研討會,希望兩國可以聯合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
產。在東岳廟民俗博物館也將有老北京端午習俗的展覽和講座,并組織參觀者現場包粽子。
專家呼吁,不要讓端午節只是“粽子節”。信報記者 陸欣/攝
北京民俗專家高巍向記者透露,端午節那天,北京民俗界的十幾位專家學者將和韓國的民俗專家在北京召開研討會。韓國的民俗學者將全面地介紹韓國“端午祭”的所有活動,并希望借助中國2000年的端午節歷史底蘊,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巍表示,這個提議非常好,兩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中國也可以借鑒韓國經驗,逐步恢復一些端午節的老傳統,不要讓端午節成為“粽子節”。
高巍介紹,世界上都公認端午節是最早從中國開始的,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上就有關于端午節的記載。后來,端午節逐漸傳到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過去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國也有很多傳統的慶祝儀式,但是發展到現在,人們能夠普遍記憶的就只有吃粽子和賽龍舟兩項了,很多關于節日的慶賀活動正在被逐漸淡忘。
同時高巍表示,他并不認為韓國申報端午祭是在搶奪我們的文化遺產。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本身關注的就是“人類文化”,是站在人類和世界的角度上的。從這個層面來講,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報評定機制也是為了鼓勵和促進各國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建立更加有效的機制來保護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次聯合申報的提議是韓國首先提出的,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其他國家得到了高度的認可。他說在韓國訪問期間,他可以深刻地感覺到韓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極為崇拜,從這一點上中國人應該建立一種自信。
從去年韓國人申報端午祭到今年想聯合中國一齊申報非物質遺產,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要學習韓國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起源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國外過得有聲有色,而國人卻不知其文化內涵,確實非常尷尬。
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