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創造奇跡——記青島海麗花邊織帶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總支書記張旭明
7年前,一個有80年歷史的老廠負債1482萬元,陷入絕境,黨組織決定張旭明出任總經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黨的事業高于一切。在企業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只能選擇培
養自己近20年的企業和同甘共苦的職工。”
7年后,昔日瀕臨破產的企業在無銀行貸款、僅外部借款45萬元的情況下,設備固定資產增加到近300萬元,銷售收入增加到1026萬元,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一個黨員,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應該比一般群眾做得更好。只有將企業帶出成績來,才是我這個黨員給社會最好的回報。”
“我一直在追求一個共產黨員和一個總經理的最佳結合點。只有將企業帶好了,讓社會滿意了,我才對得起黨員這個光榮的名字。”
青島海麗花邊織帶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青島花邊廠,已有80年生產歷史。這個國內同行中建廠最早的老國有企業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種種原因,開始走下坡路。1998年,企業已陷入絕境,負債1482萬元,嚴重資不抵債,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窘境。
1998年4月,市紡織總公司決定由國棉八廠對花邊廠實施兼并,成立海麗公司,由張旭明任總經理。為將企業拖出“泥潭”,張旭明對企業仔細考察研究后,制定了“五大戰略”。一是機構重組,發展主業。面對9個三產企業8個虧損的嚴峻現實,她果斷撤消了扭虧無望的8個三產企業。二是減員增效。在人員配置上,本著高效精干原則,管理人員和中層干部一下子就減去三分之一。三是爭市場。她冷靜地對市場進行了分析調研,制訂出企業營銷策略。在公司成立經營部,建立了覆蓋全省的銷售網絡,當年就開發新客戶51家。四是通過創建學習型企業提高企業各種能力。每年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脫產學習一個月,一線員工脫產學習一周。通過各種學習,企業員工掌握了管理知識、專業知識,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五是用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在企業還很困難的情況下,張旭明舍得下本錢,自籌資金150多萬元引進了世界一流的意大利花邊機和瑞士高速織帶機。就這樣,企業所需設備陸續填平補齊,在短時間內搭起了企業生產骨架。
“五大戰略”走活了全局。企業當年開臺率達到70%,不但職工工資一分不欠,還為職工報銷醫藥費4萬多元。
為了給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張旭明為首的企業經營層又制定了新的“五大戰略”:一是實施人才戰略。企業招聘了高素質生產管理人才,管理層人員中本科學歷的已經達到一半以上。二是組織專門科室進行虛擬營銷,解決了公司存在的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三是實施國際化戰略,公司出口貿易額從零起步,現已達到500余萬元。四是實施企業文化戰略。以“紅色海麗、綠色世界、百年文化、世紀花邊”為主題的“低成本、高差異”且具有海麗特色的企業文化已初具雛形,企業品牌“海麗”被評為青島市著名商標。五是提高產品檔次。引進了高性能的電腦鉤編機、聯合整燙機等先進設備,同時高薪聘請了高精尖技術人才。可以說,新“五大戰略”的實施,為海麗的可持續發展構筑了良好的框架。
“讓客戶滿意,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沒有客戶,我們的企業就不能生存。”
張旭明深知,要經營好一個企業,客戶是關鍵,只有留住并發展客戶,企業才能發展。為了闖開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她親自帶領業務人員走南闖北開辟市場。
有一次,她和業務員去拜訪一個外資企業,一連去了10次,有4次連工廠大門都沒進去,6次被老板生硬地拒絕。但張旭明沒有退縮,始終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次次的努力,終于與這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幾年前的一個中秋之夜,一位慕名而來的客戶找到張旭明:有一個800米的訂單特別急,別的廠家因為放假,都拒絕生產,希望能得到海麗的幫助。800米的小訂單對公司來講不但沒有效益,而且會造成浪費,但她看到客戶著急的樣子,二話不說,親自帶領2個副總、一名辦公室主任,一直干到半夜1點多。客戶非常感動,連聲說:“你們對客戶的這種服務態度,讓我們別無選擇。”之后,該客戶成為海麗的A類客戶,至今與海麗保持著良好的業務關系。
“客戶想的,全是我們要做的。”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企業的誠信度、客戶的滿意度與產品的美譽度不斷提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站穩了腳跟。7年來,海麗的產品品種由原來的600余種增加到2600余種,吸引并開發新客戶1000多家,而且與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8個國家40多個客戶保持著業務往來,形成了系統的營銷網絡。
“讓員工滿意,是我做總經理的本分。員工滿意了,我的心里才會踏實。”
有一年春節前,東北的客戶送來了幾袋大米,張旭明提出全部分給員工,并派車送米到家。當時有兩名員工出差在外,送米的時候家中無人。等到晚上9時,刺骨的寒風讓她和同去的同事們渾身發抖,她鼓勵大家說:“同樣的天氣,一樣的寒冷,員工為了工作有家難歸,同他們相比,咱這點苦實在算不了什么。”事不大,卻深深感動了職工和家屬。在她的感召下,海麗員工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犧牲精神。
張旭明認為,企業發展關鍵在凝聚人心。為使公司的人才安心本職工作,張旭明費盡心思。2001年,公司引進一名外地技術人才,企業為這名員工提供了單間宿舍,購買了家具等日常用品。但張旭明仍不放心,親自檢查后發現床上沒有席夢思床墊,立即回家把剛買來準備給兒子用的席夢思運來……這名員工現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被聘為首席工程師。
“退休老師傅為企業工作了一輩子,每個月就指望退休金過日子。就是管理人員湊錢,也要按時將工資發下去。”張旭明對退休員工有著“特殊”的照顧。以前退休老師傅的退休金經常發不出來,曾出現過幾次上訪現象。海麗公司成立后,盡管當時沒有利潤,但仍然竭盡全力解決此類問題。1998年以來,退休職工的退休金從沒晚發過一天。
張旭明靠著對黨的事業的忠誠,調動起職工辦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海麗在沒有一分錢貸款的情況下,還清了1989年的20萬元集資款,全部補齊了原先五大保險的欠費,銷售收入增加到1026萬元,人均收入達到9131元。
面對成績,張旭明沒有停步。她正帶領企業職工著手建立以提花織帶廠、蕾絲花邊廠、裝飾花邊廠、針織服裝廠和染整廠為主體框架的海麗工業園。企業的目標是建成我國北方最大的花邊織帶生產基地。 本報記者隋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