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走向市場 ———解讀膠萊“大農業” 這里是優質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是江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馬鈴薯集散地;這里是全國聞名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擁有江北地區最大的青島沙梁蔬菜批發市場;這里是各類農業協會、農業中介組織和農業經紀人穿梭、云集的驛
站,是眾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挖掘無限商機的理想棲身地…… 默默耕耘中,蓬勃發展起來的綠色創匯農業顯示出膠萊這個農業大鎮的風采:2004年,全鎮蔬菜種植收入額達到1.9億元,僅此一項人均增加農民收入3900元,占整個農業總收入的85%以上;今年農民增收鏈條繼續拉長。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各地涉農客商和考察洽談者,農副產品加工行業投資持續升溫,綠色經濟貢獻份額繼續提升。膠萊的農業,魅力何在,亮點幾多?
大觀念大基地
膠沽兩河鐘靈毓秀,曾賦予膠萊“膠北糧倉”美譽。而眼下,沿大沽河西岸膠萊的30多個村莊的萬畝平疇,盡是大大小小的拱棚、薄膜覆蓋的馬鈴薯,畦間搭配套種大蔥、幼姜呈條塊狀,遠望如田間涌起的綠飄帶。今春,膠萊鎮共播種脫毒馬鈴薯4.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0%,綠色經濟已成氣候。
探尋膠萊農業隆起的原因,不難發現:除肥沃的水土優勢和傳統的種植經驗外,更重要的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膠萊歷屆黨委、政府堅定不移的“大農業”觀念,加快了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化種植的轉變。
加大農業示范園建設的投入,全力爭做青島“大菜籃子”。近年,經過科學論證,在東起大沽河,西至朱諸路地段,集中優勢地塊,建立起了11000畝以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為主的農業高產示范園,一舉推出了帶動全鎮,輻射青島地區的農業樣板示范園。精心經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配套搞好農業示范園內路域綠化、綜合治理,“大基地”效益逐年顯現。
放眼國際市場,嚴格按照青島、膠州農業部門制定的蔬菜生產技術規程要求,引入先進的農業操作流程作業,不斷向國際市場看齊。去年在市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對1600畝優質田實施了先進的電子誘蛾殺蟲燈技術,最大限度的減少病蟲害和藥殘指數,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該鎮生產的優質馬鈴薯、大蔥、大姜、大白菜等經濟作物僅通過沙梁蔬菜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的就達5000多批次。各種藥、肥指標符合一定標準,流向市場,叫響了品牌,成為市場搶手貨。
立足長遠,狠抓良種繁育和科技投入,夯實農業強鎮基礎。在上級政府及農業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把建立健全脫毒馬鈴薯繁育體系作為配套建設“大菜籃子”的重要支撐抓緊抓實。著力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青島農科所引進“荷蘭七號”脫毒微型薯進行擴繁,批量生產脫毒馬鈴薯一代良種,基本滿足了全鎮和周邊部分地區的大田用種需求。近年累計繁育脫毒良種500萬公斤,增加了農田效益,加快了全鎮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膠萊鎮也成為青島市“菜籃子工程先進單位”。
大市場大流通
規模龐大的沙梁蔬菜批發市場是膠萊農業產業化鏈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膠萊農產品通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條“綠色通道”。
幾經運營、擴建,市場占地面積達到300多畝,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是青島市政府確定的無公害蔬菜專營市場。目前,馬鈴薯交易季節來臨,來自河南、河北、內蒙古等省份的一些善抓商機的外地客商已將市場攤位占滿。他們介紹,預計今年交易時間可持續到12月份,蔬菜交易量可達30萬噸,交易額達6億元,除國內自銷外,50%以上的蔬菜可以由此出口日本、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地區。
膠萊蔬菜基地的日益壯大和蔬菜批發市場的日益完善,產生了積極的連鎖反應。以馬鈴薯產業為主的各類“農業協會”、“經紀人”紛紛涌現,僅在沙梁市場周圍,就出現了50多家農業中介公司和600多個農業經紀人。他們活躍于田間地頭和市場攤點,大江南北,海內海外,建立起強大的信息網絡,為全鎮蔬菜流通體系增添了新的氣象。
膠萊政府因勢利導,成立了集良種推廣、技術開發、信息交流、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膠州市馬鈴薯協會”。協會成立以來,發展會員200多人,先后組織舉辦種類生產培訓班、現場會12期次,培訓農民2000人次,聯系國內外專家為農民講課3次,組織農民建立起標準化生產檔案。與美國“萊美斯”公司進行合作,對加工型馬鈴薯“布爾班克”實行訂單種植,成為全鎮農業發展的新生力軍。
該鎮黨委、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集聚優勢,突出特色,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作為主攻方向,以“膠萊工業集聚區”和“膠萊民營經濟園”為載體,加快招引涉農企業,積極營建農產品流通的“第二大通道”。
青島新天豐食品、青島京和食品、青島盛德食品、青島英特天然物產等20多家內、外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先后入駐鎮工業集聚區,從事馬鈴薯、辣椒等加工出口業務。在這些企業的車間,可以看到農產品通過深加工,進行分級、包裝、冷藏,分期分批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年銷售達5萬余噸,出口創匯一度實現歷史新高。
大手筆大發展
在膠萊,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廟西村的農民到平度買家電,商場都會給個痛快價。原因很簡單:這個村種菜種出了名堂。
實踐證明,種菜也的的確確給膠萊的農民帶來了實惠,膠萊的農民飽嘗了種菜的“甜頭”。
越來越多的市場信息、增收理念沖擊著膠萊的農民,他們對今天的“農業”、“農民”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已成歷史,“大而全,樣樣松”的傳統種植模式在這里發生了根本改變。
今春,膠萊東線37個村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基本達到100%,成為一個個名符其實的馬鈴薯生產“專業村”,他們自覺捕捉最前沿的農業信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向國際市場接軌,不斷創造著增收的奇跡。在這種新形勢下,政府怎么辦?
“把農民引入市場,把市場交給農民。放開農民手腳,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該鎮現任黨委書記臧澤越對膠萊農民增收的前景進行了客觀分析:膠萊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在發展的路上,壓力與機遇并存。要盡快實現富民強鎮,就要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趨利避害,堅持不懈地克服發展“瓶頸”,工業是富民興鎮之希望,農業是富民興鎮之根本。“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手大捂不過天’。政府行為就是服務。只有從行政命令中解脫出來,才能騰出時間和精力更好地為農民提供信息和技術上的一流的服務;在市場經濟中,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農民的首創精神永遠是第一位的。”
以馬鈴薯為主的蔬菜產業成為膠萊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和富裕一方百姓的強力“助推器”。該鎮今年再出重拳,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完成萬畝固定式節水灌溉工程,把3萬畝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6000畝楊麥方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東菜西擴”戰略的重要抓手,在穩定大沽河、膠萊河流域蔬菜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西部蔬菜種植規模,蔬菜年種植面積將達10萬畝以上,糧經比達3:7。
膠萊的農民,真正地從田間走向了市場。膠萊農業,躍然進入一種發展的新境界,悄然吹響進軍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的號角!寧相森顏波趙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