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明柳敦習 昨天還是坷垃里刨食吃的泥溝頭,如今卻成為畫布上繪奇跡的“油畫村”———若非親眼所見,有誰會相信,這一神奇的變遷就發生在我們島城郊區,一個偏僻的小村落———“泥溝頭”搖身一變為“油畫村”,讓人刮目,催人深思,也給人若干啟示。
啟示一:招商引資要拓新視角。一談及招商引資,人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與上項目、建工廠相聯系。而大泥溝頭村2003年方引進幾名畫師,2004年即出口油畫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且吸納為其服務的農民畫工數百人。撇開投資規模弗論,單就其推進效率和產出效益來看,應該算得是拿得出、掂得起的好“項目”。新形勢新階段,對外開放要上新水平,考量招商績效大小也應有新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在衡量項目質量優劣時,不單單看投資規模、占地大小等“眼前指標”,更要綜合審度其對勞動就業的貢獻率、資源消耗與效益產出比、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等“預期指標”。從這個意義上看,譬如“油畫村”這樣的“項目”,投入少,占地小,工期短,見效快,且又是“低能耗”、“零污染”,不僅受群眾歡迎,也讓政府省心,其獨到探索和成功實踐無疑為我們拓寬了招商引資的思維與視角。 啟示二:農民增收可辟新蹊徑。富裕農民,須減少農民、轉移農民,這是共識。轉移農民,可向城鎮轉移、向企業轉移,發展“打工經濟”,這也是共識。而作為“油畫村”的大泥溝頭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53元,其中農民為畫家們提供服務所得就占了一半多,這也給我們展示了一條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不必離鄉背井,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收路子,掌握一技之長,摸慣了鋤把的手也同樣能勾畫美好家園,開創幸福生活。忙時耕田種地,閑時琴棋書畫,有誰會說這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圖景呢?
啟示三:文化下鄉應有新作為。應該承認,這些年來文化下鄉對于豐富和提升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發掘弘揚傳統文化,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不可否認,囿于若干主客觀因素制約,“下鄉”的深入度、持久度還不盡如人意。譬如“來時轟轟烈烈、走后冷冷清清”狀況的普遍存在,也使“下鄉”的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的關鍵,是缺少能夠鋪下身子沉下心來深入農村貼近農民的文化工作者。而一個小小的泥溝頭村,竟有20多名畫家長年在此潛心研習作畫,由此濡染并帶動起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的“油畫村”,這不由不讓人對文化下鄉的明天生發更多的期盼與希冀。
啟示四:基層管理需建新機制。大泥溝頭村準備將畫院引進村時,需要占地調地。由于從論證時就嚴格按“四權”機制辦理,群眾廣泛參與從談判到實施的全過程,一些參與項目
決策的村民代表主動要求出面做工作,以往一說調地干部就頭疼的問題也就沒再出現,畫院得以順利落戶。畫家們剛到村里時生活不便,村民們還主動騰出自家的房子,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從“一說調地干部就頭疼”,到“村民代表主動出面做工作”,不難看出:在人民群眾民主法制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要把“好事”辦好,憑的不僅是干部的熱情和干勁,還要靠規范嚴格的決策與實施程序、科學民主的參與和監督機制來努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努力贏得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