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生活報》近日報道,讀者孫先生的弟弟孫強3日在哈爾濱市道里區一家三星級酒店舉行了婚禮。在婚禮儀式上,40多歲的男司儀吳某說黃色笑話拿新人開涮。結果不僅弄得婚禮參加者非常尷尬,而且新娘子硬是給氣得跑出了宴會廳。為此,女方親屬大動肝火,責怪男方選擇的
司儀太低俗下流。最后,男方家長出面賠禮道歉才算暫時平息一場風波,婚宴最終不歡而散。 婚禮當然氣氛要活潑熱鬧,但首先應該是典雅大方,因為它不僅是雙方愛情的法律見證,而且具有人生里程碑的意義。我們在電影中?吹轿鞣交槎Y上的場景:他們的程序是非常莊重的,其中很多好的內容我們中國已經“拿來”,比如交換戒指、交杯酒、雙方互相承諾愛意等。只不過西方是由神甫主持,我們是請來的司儀。
中國現在的婚禮,應該說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婚禮,它把西方婚禮的習俗與中國的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等結合起來,倒也不錯,沒有了顛花轎、鳳冠霞帔、長袍馬褂、蒙紅蓋頭、新郎手持大紅綢牽引等繁文縟節,多了些文藝演出的穿插,很好;但也多了些隨份兒的陋習,很糟;槎Y上,正式節目結束后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很有必要,但不應該像鬧洞房那樣低俗。據說西方也有拿新人開開玩笑的舉動,但不過是故意拖延新郎的時間,或在他們蜜月之旅的汽車上掛上些易拉罐之類叮叮當當的東西等。一般不涉及下三路的。中國的鬧洞房作為傳統保留節目,似乎一直表現著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這種“鬧”發展到不顧時間、場合的地步。當然,這完全是在司儀的“導向”作用下實施的。鬧洞房其實是一種不文明的習俗,過去是為了驅鬼,但實踐證明它常常傷和氣,甚至釀成悲劇。
我不敢說中國的司儀比國外的神甫文化水平低,但有的司儀確實不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看多了中國的晚會,以為主持人就是要有能胳肢人的本事。我覺得中國的一些晚會,不胳肢一下人就體現不了百姓真高興,似乎中國人生活中的幽默感,就表現在各種晚會的膚淺笑料中。中國的司儀顯然知道“新婚三天沒大小”的習俗,所以他也敢放肆地講“黃段子”,但他忘了自己的身份,他的職責是調節好婚禮上喜慶熱烈、莊重文明與詼諧嬉鬧的程度,而不該是把自己置于不懂事孩子的地位,也沒大沒小起來。這就是婚禮司儀文化水平的問題了。
現在一些婚慶公司的司儀普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套詞嚴重,缺乏創意;二是品位不高,語言行為不文明,比如在婚宴上大說黃段子;三是缺乏職業操守,收費漫天要價。司儀的基本素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我想他們應該有思想、有品位、講究語言藝術、有道德、反應機智敏銳等。目前,司儀的需求量雖然很大,但是還沒有形成一種職業,在司儀變成一種有資格證書的國家正式職業之
前,建議欲聘用者應先聽一聽他們的主持,并有必要約法三章或提出基本要求。不過,司儀的審美情趣也是由社會的普遍文化素養決定的,我們在指責低俗司儀之前,有必要反省一下社會文化教育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