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南行采訪,與當地干部交流,常有如沐春風之感,也使記者對這句古訓有了深刻的理解。
學習趕超南方,有大量工作要做,但考察團一位同志說得好:說一千道一萬,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有膽識、有本領的干部。
一
名滿全國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平均年齡只
有28歲;江蘇省許多市的市委書記、市長,也不過30多歲;上海新一屆市政府領導的平均年齡是49歲,9名成員,知識結構合理,有學理的,有學工的,也有研究管理的……記者所到之處,對那些知識型、創新型、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的領導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妨聽聽他們的解釋。上海的同志說,干部的形象是區域發展狀況的“名片”,投資商從這張“名片”,可預測區域發展的層次和潛力;杭州工業園的領導說,再靠勞力型、粗放型管理,再停留在“態度好一點、時間快一點、收費低一點”的水平上,是管不好、也管不了的……
再看看實際情況。上海松江就是個例子。近幾年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超過全市3到5個百分點。區領導直言,關鍵在干部選拔。缺乏開拓創新、破解難題、綜合協調、自我約束“四種能力”的干部相繼“出局”,一批新型“領航人才”取而代之,局面立即一新。當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成為無法回避的事實,招商引資在這里高招迭出:使產業鏈集聚,產生規模效應;使布局更加合理,降低成本;使政府審批手續極度簡化,提高效率……結果,招商引資額度一路上揚。
建立知識型、創新型干部隊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用人觀念、選拔機制不變,無從談起。
二
最近兩年,南京市一些“頭頭腦腦”發現,原來坐得挺穩的“鐵交椅”,有些發燙了。先是一批局長在“萬人評議機關”中被“評”掉了,后是通過民主推薦,公開選拔了一批“局干”。最近,民主推薦的“觸角”又伸到了區級“一把手”的位置上。
“事業要超常規發展,對干部就不能‘辦進修學院’,更不當保姆,不能干的就迅速淘汰。”南京江寧技術開發區領導的幾句話擲地有聲。這個區每年任務指標下達給鄉鎮、園區,所有領導干部都簽責任狀,一般干部交風險抵押金。區里督辦查辦,每月一查,趕不上進度的亮黃牌;秋后算賬,因主觀原因沒有完成任務的,必須“引咎辭職”。完成任務的,區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黨政一把手實施重獎。
以發展實績優勝劣汰干部,已是蘇滬浙共同的取向:蕭山在招商引資上實行末位淘汰,對列后幾位的部門、單位的主要領導降級使用;蘇州市提出處理無作為干部,責成紀檢、監察機關對工作平庸、不干事的干部進行責任追究;蘇州工業園,除了區領導班子外,其余全部是招聘制,動態管理,優勝劣汰。
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舞臺,會干事的人有地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由此獲得強力助推。
三
鐵交椅燙得坐不住,各級干部只有跑步求發展;反過來,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蘇滬浙不少地方求賢若渴。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干部選拔任用的一些做法,感到耳目一新。
南京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對所有委任制局級領導職位,凡是本單位有合適人選的,通過競爭上崗方式產生;沒有合適人選的,通過公開選拔等方式產生。南京至今已成功開展了7次公選,2002年進行了4次。
蘇滬浙許多地方,“選千里良駒”早已超出了地域的限制,五湖四海英才都是招攬目標,“優化干部隊伍”因為有了源頭活水而變得實實在在。南京的公選,目光直指全國。去年以來,市政府秘書長、規劃局長,12個企業老總,都是在全國范圍內招選的。泰州市索性確定了“四個一批”:從國內重點院校選錄一批,從國家級人才市場選聘一批,從先進地區對口招錄一批,從國外引進一批。
上世紀90年代,昆山市在確定園區經濟為主攻方向后,斷然將各鎮書記和鎮長在原有級別不動的條件下,統統變為主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職,空出崗位在全國公開招聘人才。市領導說,道理很簡單:原有干部的觀念,肯定跟不上園區經濟的發展,現教他們轉變觀念,怎么來得及?人才引來了,就得放手用。現任的昆山市委書記、市長和相當一批主要干部,都是那“一茬人”。昆山經濟能在高起點上繼續騰飛,與此不無關系。
是因人設事,還是因事求人,出發點差之毫厘,結果就會謬以千里。
作者:李海燕(執筆)盛剛 宋弢 吳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