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農民變成了農民工。曾幾何時,農民工一詞漸漸成為了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的關鍵詞之一。又曾幾何時,這個原本的中性詞莫名其妙地被身份化和特殊化,從而具有了某種歧視性的含義。 雖然我們的政府在致力于提高農民工的地位,并出臺了諸如讓農民工參與到社會福利保
障體系中來的一系列政策,但我們不能否認對農民工的歧視并沒有完全終止,因為這迫切需要與農民工最緊密相連的務工企業的認識提高。而青島港就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五一”節前夕,31名農民工轉為合同制工人,正式享受5項社會保險,并可以辦理退休,平均工資更是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達一倍之多。農民工享受與城市普通工人相同的待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青島港的做法也有相當的憲法層面的意義———相同勞動下的相同待遇。 其實,青島港比那些必須用法律的高壓才會懂得尊重農民工的企業要聰明得多———雖然每年為他們每人多付出近9000元,但這一措施將大大完善長效激勵機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在港工作的農民承包工有干頭、有奔頭,更好地為港口發展做出貢獻。
這不由得又讓人聯想起一個著名實驗,霍桑實驗。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G.Mayo)率領一個研究小組到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來研究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對工人工作效率的影響。在照明實驗中,當把照明度調高時,工人工作效率也隨之顯著提高。就在當大家以為找到了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新方法時,卻又得到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發現,就是當把照明度調低時,工作效率竟然依然在升高。
這個實驗結果一直困惑了人們許多年才得到了圓滿的解釋,那就是真正影響工人效率的其實并不是照明度,而是由于參與實驗的工人們感受到了關注,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因此,即使調低了照明度,他們仍然干勁十足。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許會對農民工的問題有一個新的理解。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農民工,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待遇,看似是為企業增加了負擔,其實是尊重了企業的發展,是一個立志于做基業長青企業的真正眼光之所在。也只有真正讓農民工獲得他們所應得的,才能讓企業獲得自己所要的。
因此,對于企業來說,不如學學青島港,先將農民工這個稱呼摘掉,讓農民工真正變為工人。這也許正是一個企業從一個簡單的工廠進化為一個制度健全,以人為本,具備可持續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的真正標志。 本報記者戚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