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10位獨聯體國家元首齊聚莫斯科,討論獨聯體現狀及發展前景,并共同慶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
雖然這只是一次非正式會晤,但各國在推進獨聯體改革,賦予其新內涵、新作用方面,體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誠意。
光陰荏苒,這個由前蘇聯1
2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涵蓋近3億人口的組織,已經走過了近14個春秋。其間,獨聯體總共舉行了39次峰會,簽署了大量協定。然而,由于各國在經濟水平、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加上外國勢力的影響,矛盾不斷,多數協定成了一紙空文,獨聯體也數度瀕于分崩離析的境地。
但它之所以不倒,正是因為各成員國在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方面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它們畢竟同在蘇聯大家庭中生活了70余年,同仇敵愾抗擊過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而獨聯體能夠走多遠,取決于各成員國是否能夠消弭分歧,正視和利用好它們之間的凝聚力。
不容低估的向心力
獨聯體成立之初,各加盟共和國脫離了蘇聯大家庭,自立門戶。對以俄羅斯為主導的獨聯體,它們本能地采取了一種被動觀望甚至是排斥的態度,與此同時卻積極向西方靠攏。
然而,在蘇聯原有的經濟鏈條和計劃分工體制被打破后,各國都存在政治經濟發展的軟肋。烏克蘭雖然資源豐富,但石油和電力極度匱乏;吉爾吉斯斯坦沒了俄羅斯的幫助,連春耕都無法進行;塔吉克斯坦需要俄羅斯軍隊守衛邊界,防止阿富汗毒品流入境內;土庫曼斯坦雖然天然氣儲量豐富,若不經過俄羅斯管道出口,同樣一籌莫展;而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等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相當嚴重,拖欠著巨額債務……那些一味倒向西方的國家,時間長了,終于發現對方是口惠而實不至。它們開始采取折中的態度,對獨聯體傾注更多的心力。
作為獨聯體的火車頭,俄羅斯的政策關乎這一組織的成敗。獨聯體成立之初,俄羅斯自顧不暇,迫不及待地想將這幫窮弟兄、窮包袱甩出去,對這些國家的離心傾向視而不見。俄之所以保持和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系,主要是為保護其在這些國家眾多僑民的利益,而不是將獨聯體視為鞏固大國地位的戰略依托。后來,俄羅斯經濟和政治形勢穩定后,獨聯體后院卻已起火。美國勢力早已乘虛而入,深入中亞腹地,在阿塞拜疆興建石油管道,與俄羅斯管道分庭抗禮;在吉爾吉斯斯坦設軍事基地,對俄羅斯虎視眈眈。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黃色革命”背后,都有美國的暗影。寢食難安的俄羅斯開始勵精圖治,收復“失地”。
俄羅斯加強了與獨聯體各成員國的政治聯系,普京頻頻出訪這些國家,積極著手解決雙邊關系中久拖不決的棘手問題,首當其沖的是俄軍事基地、邊界以及油氣管道。俄哈簽署了俄租賃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基地的延期協定,俄烏兩國解決了刻赤海峽邊界危機。
正是因為俄羅斯表現出了更大的誠意,加上各國間很高的經濟依存度,所以,發生顏色革命后的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吉爾吉斯斯坦并未與俄分道揚鑣。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表示,俄羅斯駐格軍事基地撤除后,不會由北約取而代之;尤先科當選烏克蘭總統后,首次出訪的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也沒有退出統一經濟空間;吉爾吉斯斯坦頂住了美國的要求,不讓部署“AWACS”間諜飛機。
獨聯體在軍事安全上也有很大潛力待挖掘。面臨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的威脅,獨聯體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加強了軍事合作,定期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在俄羅斯的倡議下,還成立了獨聯體反恐怖中心。俄向中亞各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并在一些國家保留了駐軍和軍事基地。
作為獨聯體的老大哥,俄羅斯也意識到,由于經濟衰微、國際地位日頹,文化和教育現已成為俄羅斯能夠有效影響獨聯體國家屈指可數的工具之一。本次首腦會晤通過了獨聯體國家人文合作聲明,各方將優先關注文化、語言、科教、傳媒、體育、旅游和青年運動方面的人文合作。這與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的“軟實力”學說不謀而合。俄羅斯計劃在這些國家創辦莫斯科各大名校的分校,成立俄羅斯文化中心、讓俄羅斯電視節目廣為傳播。獨聯體國家的知識分子及精英仍然受到莫斯科文化的很深影響!俺壬锩比缁鹑巛睍r,莫斯科現代人劇院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巡演仍然場場爆滿。與政治、軍事手段相比,這不會招人嫌怨,亦不會被指責俄懷有帝國復辟的野心。
不可小覷的離心力
盡管各國日漸意識到加強獨聯體作用的必要性,然而要擺脫“空談俱樂部”的現狀,獨聯體還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
首先,在對待其他獨聯體成員國時,俄羅斯無法放下大國的架子,難免將自身主張強加于人。在烏克蘭選舉中,俄力保其心儀的候選人亞努科維奇,普京更是親赴基輔為其助選,并匆忙承認其在大選中獲勝;摩爾多瓦原本“親俄情緒”高漲,總統沃羅寧甚至表示摩有意加入俄白聯盟,但這一蜜月好景不長,由于俄羅斯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駐軍并提出了“聯邦化”的解決方案,摩國內政黨認為這是在助長德河沿岸的分裂勢力,大為不滿,轉而向北約靠攏;由于俄軍遲遲不從駐格軍事基地撤軍,薩卡什維利拒絕出席莫斯科峰會;俄羅斯從天然氣價格上向土庫曼斯坦施壓,令其在里海劃分問題上讓步。
其次,一些區域性國際組織的影響日增,對獨聯體構成了嚴重威脅。由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阿塞拜疆和摩爾多瓦組成的古阿姆集團,得到了美國從政治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在獨聯體首腦莫斯科會晤前夕,“古阿姆”舉行了峰會,其成員國表示了希望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愿望。不過,沒有出席峰會的烏茲別克斯坦5月5日表示,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烏不可能落實“古阿姆”組織章程中規定的經濟和安全宗旨,因此決定退出“古阿姆”。這意味著獨聯體將被分為兩半,一部分繼續留在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內,另一部分則會投入歐盟和北約的羽翼之下。而在獨聯體內部,各國親疏有別,不同國家聯合成形形色色的“中亞合作組織”、“關稅聯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等,各行其道,這實際是對獨聯體經濟、政治資源的一種嚴重浪費。
第三,美國和歐洲對獨聯體國家的影響日益深入。美國在顏色革命中頻頻得手,在壓縮俄羅斯行動空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歐通過北約和歐盟東擴,對俄羅斯進行圍堵。2004年北約東擴后,西方事實上已筑起了北起波羅的海,經黑海和中東,再延伸至中亞的包圍圈。如今,美國又想利用烏克蘭遏制俄羅斯。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毫不諱言,俄羅斯與烏克蘭加在一起將成為帝國,失去烏后,俄羅斯只能算個普通國家。而目前烏克蘭已成為繼埃及、以色列之后的第三大美援接受國,美國的居心昭然若揭。相形之下,俄羅斯經濟不振,難以滿足經濟落后的其他成員國在經濟方面的要求,令它們對獨聯體缺乏信心。
最后,獨聯體國家的大多數領導人都是前蘇聯的高級官員,執政時間長,權力相對集中。由于他們普遍年事已高,近年內面臨更新換代。他們成長在蘇聯時代,因而比較認同獨聯體的作用。但其接班人將選擇怎樣的國家發展道路,是否會摒棄傳統,一味跟隨西方,還有待觀察。今明兩年,中亞大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即將進行總統選舉,這將是對獨聯體凝聚力的真正檢驗。(童師群)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