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孫立云 雷蕾 責任編輯 夏正玉
昨日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再創六年新低,收于1070.84點,股指向“5·19”行情的起點1059點漸行漸近。在新一輪“開弓已沒有回頭箭”的股權分置試點改革啟動之時,在投資者信心卻漸行漸遠之時,股權分置改革有望推動監管部門出臺配套政策,為股權分置改革“保駕
護航”。
6年前的5月19日,滬深股市展開了一輪勢如破竹的攻勢,股指勁升50點,收報1109點,一輪波瀾壯闊的“5·19”行情自此拉開序幕,牛市持續了整整兩年,于2001年6月14日創出歷史新高———2245.43點。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股市歷史上最酣暢淋漓的一次上漲行情。
但讓投資者感到郁悶的是,6年后,上證指數一個輪回,又回到了6年前接近“5·19”行情啟動時的水平,而平均股價則比當年低了近50%。在這6年之中,我國的GDP每年保持著7%以上的增速,但是股市投資者的財富卻大幅縮水,連續近4年的大熊市,使股市市值不斷蒸發。
為解決長期困擾證券市場的股權分置問題,此前管理層已分別于1999年與2001年推出過兩次試點,但最后都已失敗告終。
對于此次新一輪“開弓已沒有回頭箭”的股權分置試點改革,監管部門明確表態在金融業即將開放并軌的今天,要保護國家經濟利益,防范金融風險,就不能延緩股市改革。而要保證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股權分置改革的啟動,僅僅從避免市場波動的角度而言,監管當局也不應再讓它半途而廢。股權分置改革雖然從短期來看導致股市下跌,但從中期來看,有利于推動監管層出臺利好政策,使A股市場的公司實現價值回歸。
但可見的事實是,自5月9日全流通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以來,滬深股市變得更加不可捉摸。從4月29日收盤到昨日收盤,滬指下跌了7.7%,并擊穿1100點關口,股指連創六年新低,“千點論”一語成讖。
在股指屢創新低之際,監管層也在積極尋找對策。近段時間以來,證監會先是在5月11日召集基金和券商商談,5月17日又召集了一些股市的專家座談會,目的是為了分析原因,并確定下一步方略。
某基金經理表示,全流通試點最大的變化是將使二級市場舉牌收購、并購整合成為可能,使中國股市政府層面的監管和治理更完善,利好政策有望連續出臺。
有消息人士表示,管理層方面目前其實已積極做好相關配套政策準備工作,很可能擇機推出,尤其是平準基金的設立。
據了解,平準基金醞釀已有大半年。此前,證監會一直緊急與財政部、央行等多部門磋商,必要時,將動用數百億左右的資金入市,在適當的時候準確出擊。通常情況下,平準基金的規模會在500億-1000億元左右。目前股權分置試點備受市場爭議的是流通股股東補償程度遠遠不夠,而幾家試點企業的基本面也并不盡如人意。同時市場的融資壓力仍然較大,寶鋼增發引起的市場過度反應久久未能平息。
變化正在悄悄進行中。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監管部門基本上已暫停新股審核及再融資活動。監管部門可能將在全流通問題上實行配套政策,如全流通試點激勵:把再融資和股權分置改革結合起來;強制試點公司必須達成和流通股有關對價補償的協議,否則今后不準減持、限定股權分置問題解決的時限等等。而第二批試點企業可能推出一至兩家中央型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以表示監管部門對解決全流通的決心。觀察人士稱,更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藍籌股進入第二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行列,有助于市場明確預期,形成盈利效應。同時一旦市場形勢仍然惡劣,管理層將會推出比第一批更優厚、更豐富的方案,讓流通股股東的意愿和要求能充分體現在試點方案中。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