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和秦嶺一帶,現存野生種群數量不足1600只。為了保護這一憨態可掬的珍稀物種,我國建立了一批以大熊貓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的生存狀況為國內外所矚目。
白水江:箭
竹開花威脅熊貓生存
四月的白水江流域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片迷人的亞熱帶風貌。清澈的河水像一條綠色的飄帶懸垂在深山峽谷中。河畔清清的翠竹、依依的垂柳和金黃的油菜繪出了隴南秀色。
然而當我們跋山涉水,沿著窄窄的山徑小道,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摩天嶺山麓的黑陰溝、正溝、渭溝一帶,映入眼簾的景象卻令人憂心忡忡。滿山遍野的箭竹雖依然在春風中婆娑起舞,然而明明白白地可以看到有開花的現象,有的箭竹上孕育出米粒大的花苞,有的箭竹已開始抽穗揚花,掛滿麥粒大的小花,一些箭竹從頂端自上而下已開始發黃,部分地段有成片枯萎跡象。
箭竹是大熊貓賴以生存的主要食源,開花周期間隔一般為60年。箭竹一旦開花,隨后便會枯萎、死亡,使大熊貓失去食源。而新竹從萌芽到大熊貓可以食用需要10年以上時間,這種較長的周期給大熊貓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坐落在甘肅省南部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重要的大熊貓棲息地。據了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箭竹曾三次出現過比較嚴重的開花情況。第一次在1975年,第二次在1983年,第三次出現在1993年。由于大面積開花,造成食源短缺,大熊貓成批死亡,損失慘重。其中1975年箭竹開花,導致白水江保護區內37只大熊貓死亡。20年內三次箭竹開花,使甘肅省野生大熊貓的存活數量由300多只銳減到96只。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開花枯死的箭竹陸續復壯,加上大力開展保護工作,才遏止住大熊貓數量減少的趨勢,且種群數量穩中有增。2002年全國第三次大熊貓普查,確定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一共棲息著102只大熊貓,比1988年第二次大熊貓普查的96只增加了6只。與文縣毗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發現了15只大熊貓,使甘肅省大熊貓總數達到117只。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可榮介紹說,2004年12月中旬,白水江自然保護區讓水河和碧口保護站相繼發現了箭竹開花的現象。接到報告后,由14名技術骨干組成的調查隊深入實地開展了20多天的艱辛調查,查清了保護區境內的箭竹開花情況。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讓水河、碧口保護站零性箭竹開花和潛在大面積開花的區域有7大塊,開花總面積7410公頃,占保護區箭竹總面積的12.2%,箭竹開花區域最低海拔2100米,最高海拔2780米。除此之外,2003年白馬河保護站的寨科橋、楊尕山和讓水河保護站的黑陰溝、胡須溝有2400公頃箭竹開花,目前保護區境內箭竹開花總面積達9800公頃,占保護區箭竹總面積的14.45%。竹子種類有缺苞箭竹、糙花箭竹和龍頭竹、青川箭竹四種。
保護區資源科負責人李富義說,這些區域箭竹開花僅僅是個序幕,大有蔓延的趨勢。預計2005年到2010年,這些區域箭竹可能大面積開花。李富義介紹說,目前生活在開花區域的大熊貓大約有22只,占保護區大熊貓總數的1/5。隨著開花區域的擴大,這些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將十分令人擔憂。
張可榮介紹說,近年來大熊貓數量的穩定增加和棲息地的擴大,說明大熊貓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反映了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生態環境的顯著好轉。但此次箭竹開花,卻給這種良好發展的勢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就在此次箭竹開花的同時,讓水河保護站1993年開花枯萎的1950公頃箭竹,現在又開始陸續復壯,生活在這里的大熊貓種群數量穩中有增,大約有40只。
針對箭竹開花,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已經向甘肅省林業廳和國家林業局作了專題匯報,大熊貓的救災工作成為今年的中心工作,針對災情,積極采取對策。目前,在每一個箭竹開花區域都部署了專業監測人員,實行“定監測人員、定監測內容、定監測區域,定工作要求”,落實了監測資金。讓水河、碧口和白馬河保護站在大熊貓災區的每一條溝系都固定了觀察線路,由保護站定時派人巡山查林。堅持“全天候”監測,即使節假日也不例外。
對受影響的大熊貓進行跟蹤監測,隨時掌握其食源短缺程度和生活、健康情況,必要時對生活在災區的健康大熊貓采取引、投食等手段,幫助其遷移到箭竹沒有開花的區域棲息覓食。對受災嚴重的大熊貓進行異地救護。目前,保護區已準備好了投食的食物,并選擇了投食的最佳地點。
秦嶺:孤島上的大熊貓
關中平原的5月已經有些炎熱,可秦嶺山內仍是涼風習習,雖有異名鮮花不時乍現,卻平添一些寒意。順著嶄新的柏油路,兩個多小時就到了秦嶺大熊貓的核心分布區——佛坪自然保護區,若要真正進入保護區的核心區,則還需一個小時的車程。路,給我們接近大熊貓提供了方便;然而,路,也使我們“距離”大熊貓更加遙遠——我們愈前進,它們愈后退,一如海潮來臨,連綿的陸地漸漸淪為各各相望的孤島,大熊貓則成了棲息于一個個孤島上的子民。
如此的生存狀態,是動物保護專家們不愿看到的,也是稍微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理念的人們所極力避免的。但是,歷史的合力,不會遵循你我理想中的規律,秦嶺大熊貓今日生境的破碎化、孤島化,已是公開的秘密。即使在保護區的核心區,我們仍能不時看到一條條、一段段雖已十分破爛,但難生些許綠色的柏油路面、石子路面。這些路,在運出一車車木材之后,已毫無生氣,可正是它們成為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野生物種種群隔離的“元兇”。
秦嶺研究專家、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保國說,因大規模森林采伐的需要,自上世紀60年代起,陜西省在秦嶺山脈建立了6大國有林業局。截至1997年底,這6大林業局修筑的林區采伐公路約1940公里,累計采伐林區面積達87416公頃。
這種活動直接導致秦嶺山區的生態環境由原來連綿起伏的原始森林,變成了原始林、人工林、灌木林或竹林、林間裸露地、公路等斑塊組成的鑲嵌生態環境,隔斷了大熊貓、金絲猴等野生動物的種群交流。
“特別是廢棄的公路使許多森林被分割開來,成為大熊貓、金絲猴等樹間動物正常移動的重要障礙。以秦嶺玉皇廟、東西梁的兩個金絲猴種群為例,科學家近16年來未發現它們的群間來往,而大熊貓的情況或許更糟。”
一直致力于大熊貓棲息地研究的陜西省林業廳自然保護處處長王萬云說:“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或說孤島化,目前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但是這么多的廢棄道路,如果僅僅依靠退耕還林和生態林保護工程,如果只是單純依靠植物生長的自然演替來恢復其生態,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利于阻止小種群的珍稀動物如大熊貓的滅絕和近親繁殖,從而加劇大熊貓的基因衰退。”
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至少已有5萬年的地理隔離,亞種正是由于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其遺傳基因隔離而形成的。王萬云說,這一研究結果對今后大熊貓保護戰略有重要影響。從保護物種多樣性來說,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處于平等地位。從拯救瀕危物種的角度來看,秦嶺大熊貓亞種更為瀕危和珍貴。秦嶺亞種大熊貓目前只有300只左右,而非秦嶺亞種大熊貓有1300多只,因此保護秦嶺大熊貓的任務更為迫切。
讓人欣慰的是,對于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研究目前已經展開,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參與其中,展開秦嶺大熊貓通道的研究。在原為國有林場的長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部分林業采伐后的路面如今已恢復了綠色。李保國說,采取間隔的辦法,隔一段路面恢復一段路面的植被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見效比較快的辦法。“我們無法改變一個生態系統由草、灌到木的演進過程,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適宜的地點,加快部分物種植被的生長。要大力倡導為動物植樹,不再是僅僅為人類而植樹,才是21世紀健全而科學的生態觀。”
但是,歷經幾百萬年的演變,秦嶺的本地物種已與秦嶺的生態環境相適應。近些年來,秦嶺地區存在盲目引進外來樹種如落葉松的問題,嚴重破壞周圍環境的生物、基因多樣性,使部分保護區邊緣出現“綠色沙漠”,不僅對動物的食物——如大熊貓的竹子造成損害,還使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永遠孤島化,從而給大熊貓等物種的生存和繁衍增添了新威脅。
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遺產
世界上現存野生大熊貓約1590只,除了陜南秦嶺一帶,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崇山峻嶺,甘南白水江實際上也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延伸。
當本刊準備聯系采訪四川大熊貓的保護狀況時,了解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2006年中國惟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正在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目前申報文本已正式報送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主要位于大渡河與岷江之間,南北長180公里,東西寬40至70公里,涵蓋成都、雅安、阿壩、甘孜4市州12縣,包括9個風景名勝區和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9510平方公里。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具有珍稀動物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優美的自然景觀、杰出的美學價值。該區域分布有大量的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如大熊貓、金絲猴、珙桐、銀杏等,其核心區臥龍─四姑娘山地區是大熊貓居住最集中的區域,約生活著300余只大熊貓和大量其他的珍稀動植物,這里垂直帶譜完整,保存有很多史料和標本,是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演化研究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世界自然遺產價值。
四川省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分別于去年12月、今年3月及4月,對成都、雅安、阿壩等提名地范圍進行了督促檢查和環境綜合整治,成都片區停建了3個水電站建設項目,關閉礦山及污染企業68家,特別是都江堰市關閉了其最后一個煤礦,結束了這個市具有300多年的采煤史。雅安片區關閉礦山及污染企業10家,并對180余家污染企業進行了工藝改造,臥龍特區進行了包括民居風貌改造在內的環境整治工作。四川省還將進一步清理整治礦山、石材加工、冶煉、化工等污染企業,并恢復已關閉企業所在地的植被。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四川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區域整體環境相對破碎,孤島效應同樣威脅著這里大熊貓的生存繁衍,若能通過將大熊貓棲息地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方式,改善大熊貓生存環境,當然是一件好事。
資料1:
矛盾:越窮保護責任越大
自然保護區具有外部經濟性的特征,它的發展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于其對當地社區的貢獻,或者說是利他的。但依照我國目前的體制,這種對全國都有重大影響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并沒有納入到中央的保護體系,而是交由地方。這就出現了矛盾:有保護能力的地區,其自然保護區的面積非常小;自然保護區面積非常大的地區,其保護能力又非常差。
比如三江源保護的是整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尤其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特別發達的地區,但它的保護責任卻是在青海、西藏這些經濟不發達的地方。
國家統計局2004年的數據顯示,經濟實力居全國前5位的廣東、江蘇等地,它們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39.05%,財政收入總和占全國37.65%,但其自然保護區面積僅占全國2.12%;而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四川等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五省,其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國74.55%,國民生產總值僅占全國7.36%,財政收入總和僅占全國4.42%。
叢日春指出,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責任往往落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而全社會,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正受益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這些地方可謂是拿著泥碗在看金庫。這就是自然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矛盾。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國家不管讓地方管,地方越窮保護區面積越大,地方越富越沒有可保護的。他們為國家、人類守護著最珍貴的資源,但自己卻吃不上,喝不上,這就不公道了。
窮人傷害自然保護區是可以理解的。安徽的一個保護區,農民就說,我們自然保護區里面的農民按照國家的土地政策幾十年不變,有的家庭人口在增加,地卻越來越少,我家一畝地四口人,我怎么活?
福建漳州紅樹林保護區,國家林業局、很多專家都希望他們能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當地政府不同意申報,因為紅樹林生長的地方都是泥質灘涂,這是發展養殖業最好的地方,一畝這樣的灘涂養蝦可以收入1萬元,而變成自然保護區后,不但一分錢沒有,每年還要貼錢去進行人力物力的管理。這個地方靠近廈門,也有錢,但他們認為我憑啥要做這個事情呢?人家砍了紅樹林都發財了,我沒砍就吃虧了。紅樹林是鳥類的棲息地,如果砍了樹候鳥也就不來了。地方政府也不是不愿意保護,而是希望不花錢,甚至還能夠得錢就好了。
因此,應該是誰保護誰受益,而不能夠誰保護誰受窮。 文 / 瞭望周刊記者 馮維坤 劉啟舒 馮國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