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采訪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問到在中國兒童文學作家中,想像力豐富的有幾個,結果張之路和我說了半天不同藝術虛構的區別———感覺像在聽中學的語文課,不就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嘛。最后,他也沒回答我的問題。 羅琳的小魔法師已經要出第六部了,孩子們都在翹首以待
。不光是孩子,我周圍的朋友中,珍藏《哈里·波特》、《魔戒》的大有人在。但沒聽說有哪個人喜歡中國作家的科幻作品,雖然我們也有年銷量上百萬冊的兒童文學作家,但這么多暢銷書作家,怎么就沒一個能帶給我們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呢? 中國作家們別不承認自己沒想像力,看看我們的年青人都在吸收什么營養吧。從郭敬明的《幻城》,到網絡上最流行的各類玄幻小說,幾乎所有的想像,其框架結構都傳承于西方神話體系,什么精靈、人類、矮人、魔法師,大概這些作者都是看著魔戒或是玩《英雄傳說》長大的吧。間或帶有東方色彩的,也會在其中輕易地發現日本動漫的印記。沒有幾個年輕人會去重構西游故事,封神演義,如果說有什么我們自己的東西,就只剩下了武俠小說。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去影響我們年青的一代,哪怕他的書能賣上一百萬。
思來想去,沒想像力真不應該怪我們的作家們。不僅是兒童文學,大概中國人最喜歡看的文學就是那些人情世故。最起碼,這些作品改編成電視劇都是最受歡迎。在中國作家身上,很少有西方浪漫主義那種單純而又崇高的因子。我記得在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就對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不感冒,所選的課文中,帶浪漫色彩的印象中也就是高爾基的《海燕》,剩下的就全是關于魯迅那陰冷的回憶了。
也許寫浪漫的東西會被視為幼稚吧,畢竟在這個重視人情世故的社會中作家們是不愿意背上幼稚這個名號的———就是寫兒童文學,也要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但這種現實的結果,就是讓王蒙很奇怪的問:為什么中國的孩子“該幼稚的時候不幼稚”呢?
也難怪,韓寒出名的時候還在高中,郭敬明多大我不清楚,但他也很年輕。按照王蒙的理解,在這個年紀,這幫屁大點兒的孩子應該除了早戀其它什么都不知道才對。但事實是,現在的孩子想不早點懂事都難,電視里演的、書上看的、父母講的、平時接觸的,都是那些成熟的事。大人們習以為常并津津樂道,時間長了,孩子們也就明白個八九不離十了。到了他們的作品中,不也就是這些事了嗎。
少年老成是老人們最常用來稱贊年青人的一句話,王蒙其實是不應該奇怪的。如果他奇怪,那應該奇怪他當年那些想像力,現在還有幾個作家有呢? □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