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白血病的查存科昨天下午從特護病房轉到了普通病房,一直還不知道自己確切病因的他很高興,還以為是自己所患的“貧血”癥狀已經緩解。然而,正在四處為他籌借巨額治療費的島城市民姚愛蓉卻是滿臉的愁容。“我與查存科沒有親緣關系,他原先給我的兒子做過家庭教師,當時,他還是一名來自湖北的貧困
學生,他靠勤工儉學籌集學費,一個人干著五份兼職,并把錢寄回家贍養母親。”姚愛蓉昨天嘆著氣對記者說,遷病房其實主要是因為缺錢。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我用自己的名義為這個不幸的孩子借來了6萬多元。但這些錢眼看就要花完了,實在交不起每天200元特護費用了。”姚愛蓉說到這里,抹起了眼淚。“29歲的查存科已走向生命的邊緣,他不能就這樣離開這個世界,我還要再想辦法,去挽救他……”
昨天下午,曾經借給姚愛蓉錢的5名市民得知查存科的遭遇后紛紛表示,這錢是用來給這名貧困大學生救命的,將來查存科如果有能力償還就還,沒有能力還,就算了。
第一印象他營養不良
查存科來自湖北省京山縣三陽鎮光武嶺村,他是讀大二時前往姚愛蓉家里做家教的。直到今天,姚愛蓉仍清楚地記得見到查存科第一眼時的樣子。“1996年的夏天,查存科來家里給兒子輔導計算機,他穿著一件褪了色的藍色襯衣,一雙白色的球鞋,人很消瘦,讓人一看就知道他營養不良。”姚愛蓉說。此后,查存科手把手地輔導她兒子學習計算機,他還主動輔導物理、化學等科目的功課。查存科盡心盡力地干著家教的工作,每小時僅收費15元。
后來,查存科要姚愛蓉多找幾份家教的工作給他,姚愛蓉便將查存科介紹給另外一些家長,大家對他印象都非常好。“后來,當我知道查存科拼命工作的原因是賺錢攢學費以及寄錢回家給母親的情況后,不由得對查存科肅然起敬,他是一個值得讓人尊重的孩子。”姚愛蓉說,從此之后,她和家人就沒有再拿查存科當外人,她經常做點好吃的“慰勞”他,有時給兒子買衣服的時候,也給查存科捎上一件。
據查存科的同學張明介紹,小查上大學時除了一人干4份家教外,還兼職在校園里打掃衛生,把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給母親。
獲知病情她難以入睡
1999年,查存科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查存科那時非常忙碌,他辭去了家教的工作后,四處尋找工作,我們之間的聯系也漸漸少了下來。”姚愛蓉說。
今年3月初的一天,姚愛蓉的兒子在網上偶然發現了中國海洋大學學生正在為查存科募捐治療資金,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心里猛然一沉,真沒有想到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會遇到這種不幸。姚愛蓉當天夜里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查存科瘦弱的身影一次次地浮現在她的眼前,“咱應該幫幫查存科,不能眼看著這么一個優秀的孩子就這么被白血病打垮了。”姚愛蓉跟丈夫商量說,丈夫沉思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第二天上午,姚愛蓉來到了青醫附院血液科病房,查存科的同學紀福章將她拉到了一邊。“我們還沒將診斷出的結果告訴查存科,主要是擔心他受不了,請你也一定在查存科面前保守這個秘密。”姚愛蓉點了點頭。此后姚愛蓉從口袋里掏出了500元錢,塞到紀福章的手里,“這些錢馬上寄給查存科的母親,讓她盡快趕來吧。”三天之后,查存科的母親劉世愛從湖北趕到青島,她的身上僅帶了12個雞蛋和200元錢。
張口借錢她碰過很多壁
治療白血病得花多少錢?當姚愛蓉從醫生嘴中得知治療白血病至少要花費30萬元的消息后,她被這個巨額的數字嚇了一跳。49歲的她是一名兼職會計,同時給5家個人開辦的公司提供作賬、報稅工作,每月收入約2000元。
自從3月2日查存科住進醫院后,醫生立即為他做化療,每天的開銷在1000多元。查存科的同學們為他募捐1萬多元,但這些錢很快就花光了,“決不能因為缺錢而讓查存科停止治療。”姚愛蓉和丈夫楊宗德商量后,從家里拿出了兩萬元送到了醫院。就在此時,正在化療的查存科突然出現了感染的情況,每天的治療費和藥費驟然增加到3000元,“我一遍遍地接到醫院的催款單,我知道,現在如果單單靠我的力量來幫助查存科是不成了。”“就是借錢,也要救活查存科。”姚愛蓉扭頭走出了醫院。此后在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姚愛蓉共向10多名親友借錢,用來救助查存科,其中有8人將錢借給了姚愛蓉,借款總額為6萬多元。“這些借給我錢的親友在借給我錢的時候,都沒有索要借據,但我認為這樣做不妥,于是主動地要求寫下借條當作一個憑證,他們幾乎全部在借條上特別注明:不限制還款期限,不要求追加利息。”姚愛蓉說。
其實,在整個借錢的過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風順,也有一些親友婉言拒絕了姚愛蓉的請求。“有一次,我到一名朋友家去借錢,當他聽完我講述了事情經過后認為,查存科雖然值得同情,但畢竟不是至親至愛的人。”姚愛蓉表示完全理解對方的做法。
她的親朋好友共同來早報表明救助決心昨天在向記者講述救助查存科的過程時,姚愛蓉的手里攥著一疊借條,“這些借給我錢用來給查存科治病的人都是好心人啊!”姚愛蓉將四處借來的6萬多元治療費陸續交給了醫院,然而她所做的這一切一直瞞著查存科和他的母親。“我幫助查存科完全是出于一種同情的心理,沒有其它的目的,我想只要能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我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值了。”姚愛蓉說。姚愛蓉的目的是出于同情,那借錢給查存科的5名市民他們又是出于怎樣的目的呢?
昨天下午,借錢給查存科治療的幾位熱心市民聚集在青島早報讀者接待室里,他們都是聽完姚愛蓉講述查存科的經歷后,拿出錢來送到姚愛蓉的手中的熱心人。在接受記者的采訪之后,他們共同伸出手來,疊加在一起。“讓我們為了查存科能盡快地恢復健康,讓這個有志氣的年輕人找回生活的勇氣,我們一起來努力吧。”這番話雖然不是什么豪言壯語,但聽到這番話的姚愛蓉還是激動得淚流滿面。

5位借款的市民昨日表示查存科能恢復健康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我以為表姐發瘋了
●人物:鄭宏遠個體營運司機(姚愛蓉的表弟)
“表姐跟我借錢的時候,我真的認為她有些發瘋了。”鄭宏遠說,以前,他總以為表姐是一個
非常精明的人,但當表姐張口向他提出借錢的要求,而且借錢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一名非親屬關系的人。不過聽完表姐的講述后,他立即決定借錢。“我與查存科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我和他是同齡人,他在面臨人生磨難的時候所表現出的堅強讓我肅然起敬。”鄭宏遠向記者介紹說,事后,他曾跟隨表姐到醫院里看望過查存科,見到查存科消瘦的身影時,他的心里感到了難過。“為了讓查存科好起來,我們應該做點事,5000元錢對我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但用來救人,我認為值了。”鄭宏遠說。
每月收入僅有700多元的唐佩瓊拿出了1萬元的現金借給了查存科做了醫藥費。“這錢是我偷偷地從家里拿出來的,是自己的私房錢,我丈夫還不知道呢。”昨天,唐佩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著說。
面對姚愛蓉的借錢請求,唐佩瓊曾考慮了很久。“我的女兒今年18歲,家中的父母也年近70歲了,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到處等錢用。”唐佩瓊說,姚愛蓉提出的請求讓她感到為難,她翻出家里的存折,發現還有兩萬元存款,而這些錢是應急用的。“我也曾咨詢過丈夫的意見,他建議拿點錢救急,但我還是拿出1萬元錢。我相信丈夫能理解我的做法。”唐佩瓊說。挪用給父母的建房款
●人物:郗先生某公司經理(姚愛蓉的業戶)
在5名熱心的市民當中,郗先生昨天因到外地而“缺席”。“我是一名處事低調的人,能夠幫助別人是一種榮耀,但不值得炫耀。”昨天,郗先生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的時候說。郗先生告訴記者,4月1日上午,當姚愛蓉來到他的公司張口向他提出借錢的“請求”時,他感到了有些突兀。“我當時對姚大姐的做法感到有些不理解,這種事真可以說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郗先生說,他不太相信姚大姐能替與自己沒有太多關聯的人來借錢。可當他聽完姚大姐的講述后,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動了,當天決定出資25000元幫助查存科。“我雖然經營著一家公司,但并不是太富裕,這些錢我將無息、無期限地借給查存科,我希望他一定能戰勝病魔。”郗先生說。
●人物:楊治法業務員(姚愛蓉的朋友)“我來自農村,得知了查存科的遭遇后,我立即拿出了1萬元的現金送了過來,其實,幫助別人沒有什么好說的。”楊治法說,他也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畢業生,當查存科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作為校友,應該挺身而出。
“父母在供養我上大學的時候吃盡了苦,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們在校讀書的時候爭取勤工儉學的機會,減輕父母的負擔。”楊治法說,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也像查存科一樣,身兼多個家教的工作,賺取學費。大學畢業后,他常常把賺來的工資取出一部分,寄回家貼補家用。楊治法說,自己拿出的1萬元是自己多年積攢下來,準備給父母蓋房子用的,現在先挪出來,救助查存科。攢的錢用在關鍵地方
●人物:王志清銷售人員(姚愛蓉的朋友)8年前曾與姚愛蓉一起“練”過地攤的王志清在接到了姚愛蓉的求助電話兩天后,將1萬元的現金送到了姚愛蓉的手里。“我是白手起家,賺來的錢,都是一分一厘地積攢下來的。但攢錢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用在關鍵的時候嗎?因此,我感覺把錢用在救人身上非常值得。”王志清說。
“為了搞清查存科是否真的像姚愛蓉所說的那樣,我還曾專程調查過此事呢。”王志清說,3月13日,他接到了姚愛蓉的電話,當時,他沒有直接答應將錢借出。“第二天,我到了青醫附院,專程看望了一下查存科,并從陪床的同學嘴中了解到查存科果然是個有志氣的好學生。”在背著姚愛蓉調查完這些情況后,王志清最終決定將錢借給查存科治療。
丈夫心聲

姚愛蓉(圖)借錢6萬救助患白血病青年,丈夫楊宗德有些“怨言”。“我不是不贊同妻子去幫助別人,但總該量力而行吧,總不該為了幫助別人,讓自己背上債務吧。”昨天下午,記者與楊宗德取得聯系的時候,他對記者說。
楊宗德說,得知查存科患有白血病住院的消息后,他也感到很痛心。“這些天來,妻子一直在設法幫助查存科,當她和我商量拿出家里的兩萬元存款說是給查存科交納治療費的時候,我也表示同意。”楊宗德說,前天晚上,等妻子跟他商量,準備自己借錢給查存科治病的消息后,他許久沒有說話。“我一開始是持反對意見的,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每月的收入不是太多,最近,剛剛復員的兒子還準備出國深造,如果一下子背負起6萬元的債務,將來的日子怎么過。”楊宗德說。
“查存科是名來自農村的貧家子弟,他是家中的老大,他如果倒下去了,他們這個家不就毀了嗎。”聽到妻子這么說,楊宗德的心里一動,最終,他理解了妻子的做法。“我從小沒有父親,是家中的長子,從14歲開始,就上班賺錢,,我有著與查存科類似的身世。如果將來這6萬元需要償還,我要與妻子一起承擔。”楊宗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