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5月10日電
此間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實施目標研討會”的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眾多地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面臨懼怕城市病、嚴格控制大城市發展和城市均衡分布等三大認識“誤區”。各地亟待走出誤區,以持續有效地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
圍發展了一批城市群,出現了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灣城市群。
正在南昌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實施目標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在中國推進城市化是現代化建設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對如何正確看待城市化發展進程各地卻存在不同理解,認識上存在三大“誤區”:
認為城市發展引發“城市病”,而懼怕發展城市。所謂“城市病”是一個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和環境污染集中的區域,引發城市管理、交通、環境以及市民生活不便問題。但專家認為實踐證明,中國現階段城市大力發展不可避免,不能因可能產生“城市病”而不去發展城市,必須正視“城市病”負面影響,建立以發展克服“城市病”,以規劃減少“城市病”,以管理醫治“城市病”的全新觀念。
認為必須嚴格控制大城市的發展。專家調查發現,中國大城市的規模明顯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個百分點,比中等收入國家低11個百分點,比高收入國家低21個百分點。上海、北京等全國最大城市所產生出的國民財富比重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專家認為,中國城市體系不協調,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都偏小,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制約。
認為城市化的結果應當是均衡分布,遍地開花。專家認為,城市化必須考慮到地理基礎的差異、發展階段的差異和生態條件的差異。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區域差異很大的國家,因此城市的發展應根據各自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