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深圳彭年集團董事長余彭年和北京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在《公益時報》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余彭年、張寶全及其夫人王秋楊分別位列第二和第六。他們的捐贈額分別為7500萬元和3000萬元。
張寶全:慈善是一種情結
張寶全,江蘇鎮江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2年投身商海,現為北京今典集團董事長。2001年當選“中國房地產十大風云人物”。
在《公益時報》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上,張寶全及其夫人王秋楊以3000萬元的捐贈額位列排行榜第六。
5月1日上午,在張寶全京郊的私人會所里,張寶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而他的夫人王秋楊,此時正在北極與幾位朋友進行極限探險。
2003年6月,王秋楊曾赴西藏阿里考察當地的教育狀況。此后,張寶全與王秋楊向西藏阿里地區捐助1000萬元,用于建設4所完全小學,建校剩余資金用于今典集團與阿里地區教育局共同設立的“蘋果教育基金”,以資助那些從阿里考入中學或大學的貧困學生,同時還用于招募志愿者來阿里從事教育工作。
入選大陸十大慈善家,使張寶全頗感意外,因為他向上報的捐贈額只有150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教育事業。
“3000萬元是怎么統計出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可能把我對藝術、建筑的投入也算進去了,但我只愿意把對教育的投入算作慈善捐贈。”張寶全說。
“慈善,本來就是自己的一種情結。”張寶全用“復雜”來形容企業家的“慈善情結”———“慈善不僅是幫助別人,還是自己的精神需要。慈善是一種文化,大家互相獲得,完成一種人格提升。”
張寶全說,在為阿里招募義工時,學校未建成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報名,他相信,那是志愿者的一種慈善情結,跟他和王秋楊的捐贈行為一樣,不是幾句話就能說透的。
被冠以慈善家之名的張寶全告訴記者,他并不喜歡“慈善”這個詞。“這在中國就像施舍一樣。但這不是施舍,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獲得幫助。叫公益比叫慈善好,公益是雙向的,慈善好像是單向的。”
張寶全說,他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自愿到山區教學。他認為,這是一種公益行為,如果排公益榜的話,這個人可以上榜。“這個社會更應該提倡一種公益文化和公益精神。”
援建學校在建造過程中,得到了當地大力支持。張寶全和王秋楊原先計劃投入的1000萬元大概花了一半,剩下的就轉為基金,用以捐助考上中學或大學的學生和為當地培養師資力量等。
說到這個過程,張寶全對中國當前的慈善事業狀況發表了長時間的感想。
張寶全說:“企業家將錢真正投給國家專門慈善機構的不是很多,為什么呢?我更愿意來探討這樣的事情。國外慈善機構都是民間自發的,只有讓民間具有慈善情結的人去做,才能做得好。”
在張寶全看來,民間來做慈善更容易有熱情,一個有熱情有情結的人會全身心關注,而缺乏熱情就缺乏專注,缺乏專注就不容易把能量100%地發揮出來,或者把力量發揮到點子上。
“在西藏剛開始我們打算投入200萬元,后來發現不夠就增加到1000萬元。等到真的要把這個學校弄完的時候,每一筆錢都能起到作用。這是很多企業家愿意自己來做的原因。”張寶全說。
在2003年7月2日的日記中,王秋楊寫道:“我想辦學校,可能與我從小的生長環境有關,我也是初一就住在了學校,而且也是農村的學校,條件很艱苦,整個一個青春期都是在那樣的環境下度過的。我知道這些孩子們心里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也知道他們父母的心情。”
因為王秋楊和張寶全的這份情結,捐資助學成為他們的一項持續性事業。
“我們的慈善事業剛剛開始。”張寶全說。
王秋楊2003西藏之行日記(節錄)
2003年6月9日
……加油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名叫亞吉拜的快樂男孩,交談中我們得知他10歲了,回族,可這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卻因為附近沒有學校,所以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出生日……我想利用此行好好地看看,西藏的孩子們是在怎樣學習、怎樣生活著的,或者我能做點什么?
2003年6月25日
……這幾天我走訪了幾所學校和鄉村教學點,這里的教學和學生生活及衛生條件真是太差了。完全小學(1-6年級,政府包學費食宿)的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好一點的學校,但貧困的孩子又苦于掏不起路費。
2003年6月27日
(八嘎鄉完全小學)我問校長文體用品都有什么?他忙指了指我身邊的一張破桌子上的幾個沙錘和幾根跳繩。我什么也沒敢再問了!
我給張寶全打了個電話,他就猜出來我又要向他要錢建學校了。記得第一次給他打電話說這事,我在衛星電話這邊哭了。我說我想幫幫這些純樸的西藏孩子們,當時我們打算拿出200萬元來援建兩所學校。可是后來我發現這里的人工和材料費用都很貴,于是就把費用增加了500萬元。今天我們決定用1000萬元在西藏援建4所學校。3個電話,從200萬元到1000萬元,我希望4所學校能夠改變一些孩子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