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在中共青島市九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要在第一輪生產力布局調整基本到位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劃未來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特別要注意抓好循環經濟、集群發展、集約經營、高新技術產業、非公有制經濟、現代服務業
、財源經濟、就業經濟、富民經濟、品牌經濟等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青島今后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在年初全市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上,杜世成同志曾就這“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作了反復強調和部署,這無疑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要務。為更好地讓各區市、各部門了解市委抓經濟工作的主要意圖,加快“十個方面重點工作”的整體推進,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科學發展新探索———貫徹落實市委九屆五次全會精神特稿”一組,對這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進行回顧和前瞻。
你可能想不到,在青啤二廠,現在幾乎找不到生產后的廢棄物。制麥工序剩余的麥根麥皮等,經加工變成了優質飼料;過去污染嚴重的酵母泥,現在全部回收用于提取高附加值的氨基酸;連生產用的二氧化碳也不用外購,是從發酵過程中收集的……2003年下半年,該廠實施循環經濟后,為絕大多數廢棄物找到了“下家”,把過去的廢物變成了有用的資源。一年下來,青啤二廠每萬元產值能耗大幅下降,效益大幅增長,環境大幅改善,成功地打磨出了一件循環經濟的精美“樣品”。
循環經濟:通向和諧社會的路徑
循環經濟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傳入中國的,盡管時間很短,但很快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循環經濟的突然興盛實際上毫不奇怪,其大背景就是中國經濟的艱難轉型。
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就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雖創造了世界的奇跡,但代價就是煤電油等基礎資源的全面緊張和環境的破壞。人們發現,曾經讓全國振奮的“速度深圳”,如今面臨缺水、缺電、缺人、缺環境容量的威脅,原有模式的發展已經難以為繼。
一方面經濟要增長,另一方面要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急需尋找新的路徑。目前,國內一些發達地區紛紛“謀變”。深圳提出要搞“效益深圳”,在今年1月出臺的新的指標考核體系中,僅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就達16項。而上海、浙江、江蘇等地也調整經濟增長步伐,將循環經濟、綠色GDP等指標納入對地方政績的考核中,以騰出更多的資源尋求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和諧發展。
全國在變,發達地區在變,青島當然也在變。
在采訪中,記者感到科學發展的觀念已經在青島深入人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粗放型的發展,是在與子孫搶飯吃。一些人說,發展是硬道理,但GDP不是惟一的衡量標準,我們需要的是可持續的發展。又快又好是最理想的,但當快(速度)和好(質量)發生沖突時,我們選擇好。
在拼了十幾年的規模、速度后,在經歷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后,這樣的反思和覺悟是難得的。青島是一個資源并不豐富的地區,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照傳統的路子和現有的發展速度,在未來幾年內資源的耗費和廢物的排放將成倍增長,青島的資源和環境無力支撐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目前,青島面臨又一個大發展的關鍵時期。過去一直以輕紡工業為主的青島經濟,最近幾年開始向重化工業過渡。據有關部門統計,去年青島輕重工業的比例日趨接近,這表明,青島已經邁進了重化工時代的門檻。重化工業將對資源和環境構成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城市的發展、就業的增加,又決定了青島重化工業的發展是無法回避的。
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而循環經濟正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所在。
循環經濟:一張新的發展路線圖
循環經濟與一般經濟學最大的不同是把經濟系統看作是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循環經濟認為,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呈線性的過程,它把物質和能源從生態系統中高強度提取出來,然后又把廢物拋回去,生態系統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與此不同,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倡導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和諧發展。從資源到生產,經消費后形成再生資源,這是一個循環流動的“圓環”,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利益,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否定。
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王軍博士認為,循環經濟對應的完全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比如在治理污染方面,過去往往只是盯著大煙囪和排污管道,你排污,我就來收排污費,你超標,我就罰款。用這種末端治理的方式,效果不大,企業不歡迎。循環經濟的方式,是把污染解決在生產過程中,而不是推向社會。循環經濟有一個響亮的口號:“沒有真正的廢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用這種方式,企業由向外掏錢變為往里賺錢,企業歡迎,結果是治污效果大不一樣。
據介紹,去年我市21家參與“小循環”的企業已形成近1億元的節約能力。過去讓青島發電廠頭疼的廢物粉煤灰,如今不僅在市政建設上大顯身手,而且飄洋過海賺回了大把外匯,成為國內出口粉煤灰的第一家電廠。青啤二廠、青鋼等企業也通過開展循環經濟,減少了能耗,形成了可觀的利潤源。
由于循環經濟的生態效應,有不少人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治污的手段。但實際上,循環經濟帶給青島的遠遠不止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效,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一種新的發展思維。而正是這種思維將促成青島未來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加速形成。
這是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思維。在傳統模式下,自然資源是被假定為無窮的,稀缺的是人造資本,山里的兔子是打不完的,缺的是獵槍,而現在恰恰相反。現在更多的是應該看看山里還剩下多少兔子而不是設法搞到更好的獵槍。過去我們總認為擴大經濟總量就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現在我們應該意識到,資源的稀缺限制著經濟總量的無限擴大,用經濟總量擴張的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全體居民的福利,而且會有相反的效果。
青島是膠東半島經濟中心城市,同時也是旅游城市,環境是青島獨特的競爭優勢,在發展問題上,如果我們用循環經濟的思維考慮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就會看到一張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路線圖。有關人士認為,青島未來的發展要敢于獨辟蹊徑。首先必須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發展、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加快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比如重化工業,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匹茲堡、德國的漢堡、日本的北九州等,這些城市和地區都曾有發達的重化工業,他們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青島發展重化工業,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那樣代價太大。我們要走的是注重內涵、循環發展的新路,這條路不僅不會造成污染,而且一定會帶動青島經濟的起飛。
比如青島的支柱產業電子家電,環保技術可能是未來競爭的焦點之一。青島企業完全可以用循環經濟生態設計的思維,從源頭抓起,在產品設計中就選用低污染、可再生材料,選用便于高效拆洗回收、綜合利用的技術方案,從而把環境問題解決在設計之中。這樣做的結果之一,可能就是我們的企業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形成青島電子家電業新的競爭優勢。
再比如招商引資,過去我們強調的是大規模、大項目,要栽“大樹”。而循環經濟的理念告訴我們,大樹要栽,但更要注重大樹與大樹之間、大樹與小樹之間的關聯。也就是在項目上要使上游企業的廢物盡量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環。這樣的產業鏈環招商,一是有利于實現區域內廢物產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二是加速了企業集群的生成,增強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可謂一舉兩得。
循環經濟:青島缺失什么
發展循環經濟,青島已經走在了探索的道路上。有關人士認為,盡管青島的循環經濟剛剛起步,但有些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目前,青島已被列為國家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試點城市,年處理能力60萬臺套的海爾廢舊家電處理項目的一期工程已開始建設;部分企業中開始推行清潔生產;中水回用工程初步發揮效用;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進入規劃;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工作也在城陽區啟動……
然而這些成績并不表明青島發展循環經濟將一帆風順,我們看到,青島仍然存在著不少缺失。
垃圾分類是循環經濟的基礎。2001年,我市首先在湛山小區試點,進行垃圾分類收集。不過試點并不成功。以后,有關部門又在多個社區試點,結果也并不理想。市市政公用局垃圾環衛處的有關人士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居民環保意識的缺失,有相當多的居民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二是收集和處理系統的缺失,由于缺乏高效率、現代化的垃圾分揀中心和垃圾堆肥、垃圾焚燒等專門分類處理的終端設施,事實是即使居民分了類,最后還得“混裝”。這樣的現狀造成在我市每年70多萬噸的垃圾中,除了少部分回收利用外,絕大部分經處理后填埋,使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無法進入循環再利用。
這是其一。其二,更大的缺失是在體制和機制上。循環經濟的發育需要適宜的土壤和氣候,青島目前還遠未形成最適宜的條件。循環經濟發展較好的德國,早在1972年就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1996年又頒布了《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確立產生廢棄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以及政府和公民合作三原則。由是,德國的家庭廢棄物利用率從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在上海,《循環經濟白皮書》即將出臺,這是上海為完善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而進行的“細部處理”。
據市環保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吳俊生介紹,2003年初,國家頒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今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也已實施,這兩部法律構成了我國開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但對于青島來說,還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法規,導致在資金投入和新技術的采用等方面出現問題。比如,即使我市建成了廢舊家電處理項目,但如果沒有相應的電子垃圾方面的法規,那么這個項目的效能就將大打折扣。
一些專家指出,彌補缺失也就是培育好的機制和體制,最主要的是用好市場的手段,比如在粉煤灰的處理上青島取得了相當成功的經驗。但是當市場失靈時,比如企業購買新原料比購買環保設備還便宜,這時候就需要政府這只手來調控。一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采用新技術或使用新產品,如通過政府集中采購某種環保產品而形成一定市場;二是通過政府強制力,比如制定法律等來硬性約束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形成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
與發達國家相比,青島發展循環經濟要走的道路還很長。不過,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市長夏耕這樣說:“讓循環經濟成為主流雖然任重道遠,但我們會堅忍不拔”,清晰地表明了青島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心和毅力。本報記者蘇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