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李紳的《鋤禾》,讓中國人從小就明白農民勞作的辛苦,懂得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但是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浪費的人”,因為每年他們買回家的食物中,大約三分之一竟然碰也不碰就直接扔進了垃圾箱。
浪費大戶
“人們的購物手推車永遠比胃大,”
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4臺“地球成本”節目制作人桑德拉·賽克斯的這句評語,在中文里也能找到對應的俗語——眼大肚子小。
有關機構從超市、政府部門、農場、生產商等匯總的數據顯示,現代食品加工辦法雖然高效,但是造成的浪費卻非常驚人。大約30%-40%的食物被扔掉,其中有些是制作過程中的“邊角料”,有些則是因為接近保質期。
據統計,英國每年被扔掉的“垃圾”食物重1700萬噸,價值在80億-200億英鎊(152億美元-380億美元)之間,相當于平均每人每年多花了420英鎊(約合793美元)購買“扔掉的食物”。而這筆錢,足夠支付全英國家庭一年應繳的家庭稅。
看到數額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建議,應該開發用此類垃圾發電發熱的技術。
三大“禍首”
調查顯示,在浪費大軍中,超市、家庭和農場是三大“禍首”。
超市每年浪費的食物在50萬噸左右,被扔掉的主要是那些接近保質期的食品。雖然有些超市用它們做了善事,送給一些福利機構,或是用它們作肥料,但大部分食品還是被白白扔掉了。因為比起焚燒、填埋等手段來,這是最簡單快速的解決途徑,甚至連外包裝都不用拆。好在英國已經立法,禁止傾倒各種以肉為原料制作的食品。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從買來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被扔掉的命運。這主要因為人們在購買時缺少計劃性,而且往往買的太多。英國最大的浪費問題監測組織Biffa統計發現,家庭浪費已經遠遠超過超市和食品加工企業的浪費總和。“據我們測算,平均每個英國家庭每人每星期要扔掉2.7公斤食物”。
從農場方面來看,還沒進入生產流程,就有30%-40%的食物原材料損耗掉了。供應商和食品生產企業總是要求農場提供具有特定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完美無瑕”的蔬菜水果等原材料,而農民在收獲時往往使用不具識別能力的大型機械,只能在后來的分揀過程中,將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扔回地里任由它們爛掉。
算筆細帳
每年1700萬噸的“垃圾”食物中,食品行業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統計顯示,大約15%出自食品制造業,21%來自配送、零售和消費。而為了將“垃圾”食物運到法定地點進行填埋,政府每年又得再支付大量費用。
以食品制造業為例,它為人們生產了大量方便食品,如三明治、罐頭和半成品,但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每年達到100萬噸。
對于流通環節來說,更好地保存和運送食物是減少浪費的良方,但是始終效果微乎其微。
“人們早已忘記了配給時代那些苦日子,可似乎對什么是‘夠了’也沒有概念,”有環保人士評論道,節約真的應該從每個人做起。根據英國一家保險公司對1000多戶家庭所做的調查,61%以上的人每周至少要扔掉一整袋半成品沙拉,同樣多的人還要扔掉沒吃的面包和水果。雖然扔牛奶、奶酪和肉類的人稍少一些,但似乎人們還是會“定期”扔掉一些半成品肉類。
而實際上,人們扔掉的所謂“垃圾”,至少有25%是安全無害的,人或動物可以放心食用。名為“公平分享”的慈善組織估計,被扔掉的食物每年可養活至少25萬人。(完)(新華網特稿
作者 青水)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