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兩者如何分工定位,避免同構,東營市將從特色上破題■
本報記者劉宗偉
資源之利
站在東營市政府12樓向東南方遠眺,零零散散的新建廠房外,是一望無垠的空地(鹽堿荒地)。“東營市目前荒堿地不下500萬畝,在土地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的大背景下,如此規模,在半島城市群中,誰與倫比?”東營市委宣傳部有關人員頗為自豪。
在東營市發改委重點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朱建坤的眼里,作為半島城市群的北翼,除鹽堿荒地外,東營市還擁有水利資源充沛、油氣和鹽鹵資源豐富、工業用地成本低等諸多優勢。正是基于這些因素,2002年5月,東營市向省委、省政府呈報了《關于在黃河三角洲(東營)建設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的請示》。2003年1月,省政府以《關于同意在黃河三角洲(東營)建設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的批復》予以批準。
朱建坤稱,依靠資源、政策優勢,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正在釋放“磁場效應”:到目前為止,在基地園區內投資過億元的項目近40個,投資過五億元的項目6個。2004年9月召開的東營經貿洽談會上,全市共簽約合同項目132個,投資總額128.3億元。其中,加工制造業項目多達116個,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1997年,東營工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比重是23.8%,去年已提高至33%,東營市多年來形成的經濟結構單一狀況有了明顯改變。
“盛世危言”
據朱建坤介紹,東營市爭取建設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東營市因油而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多年來,東營市經濟發展和財政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石油工業。背靠汩汩的石油,油田、地方日子過得都很滋潤!笆筒赏炅,東營以后怎么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起,資源型城市由盛到衰的例子在國內外屢屢出現,東營人開始自問。
即使石油開采處于穩定期,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也蘊藏著極大的風險性,國際油價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會對東營經濟產生不小的沖擊波!笆鸵桓忻,東營跟著打噴嚏。”東營市領導形象地比喻說。
在穩定石油采掘業和深化石油加工業基礎上,東營必須發展替代或接續產業。
東營市給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市曾作過一個發展替代產業的調查,當時確定了5項原則,即:非油主業,具有較大市場前景,可充分利用現有存量,能夠吸收利用科技成果,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弱,按照這樣的標準對全市企業進行排序,結果前10名中有9名都是制造業。也就是說,相對于非制造業,從產業關聯度等方面,制造業在東營都具有絕對優勢。
而聯合國開發署曾仔細分析過東營市297家企業的投入產出,得出的結論如出一轍:東營應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定位與錯位
東營市的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兩者如何分工定位,避免產業同構?特別是去年省里明確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各種規劃紛紛展開后,這種疑問之聲日高。
“打造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并不意味著省內其它城市不能搞加工制造業基地!笔⊥饨涃Q廳開發區管理處處長、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靳忠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半島制造業基地主要目標是承接日、韓產業轉移,該基地的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目前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工業優勢。東營除石油化工非常發達外,其他工業優勢尚不明顯。因此,東營市必須以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為載體,發展壯大其它工業體系,東營只有具備較強的工業基礎后,才有能力承接日、韓產業轉移。
東營市發改委重點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朱建坤直言,依托勝利油田,東營市目前雖已形成了以石油機械配套產品為特色的加工制造業,由于東營加工制造業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短板”較多,比如,在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中,突出東營特色、優勢的產業培育還不夠;企業總量少、規模小,缺少加工制造業骨干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缺少上下游配套企業協同發展,關聯集聚效應不明顯等,這些“短板”決定了東營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今后必須在培育主導產業上有所突破。
朱建坤認為,東營應重點搞好石油化工、鹽化工、機械電子、制漿造紙、橡膠輪胎等主導產業的培育,石油化工抓“油頭化尾”,鹽化工抓“鹽化并舉”,機械電子抓石油機械配套產品,制漿造紙抓林紙一體化,橡膠輪胎抓子午胎生產及配套產品,紡織服裝抓規模擴大和精深加工。在立足當地特色上,努力延伸產業鏈條。當然,東營市還可發揮荒堿地多的優勢,吸引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中一些占地面積大的項目,雙方既分工又合作。
實際上,東營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該如何定位、競合,已引起了東營市政府的重視。記者在東營市采訪時,見到了該市政策研究室剛剛完成的“關于加快融入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對東營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如何建設作了如下表述———
為避免與制造業基礎較強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同構、“撞車”,東營制造業基地建設必須突出自己的優勢和強項。為此,在半島城市群發展中,要定位于“機械制造業”,與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有所錯位。其主要目標是,發揮現存的石油機械制造業資產、技術、人才優勢,支持幫助油田機械制修企業改制,加快油地雙方機械制造行業的融合,聯手打造在半島和全省獨具特色的制造業品牌。同時,努力尋求新的制造業增長點,建設特色鮮明、競爭有力、多元并存的制造業基地。
這一信息表明,圍繞與膠東制造業基地錯位,東營將在特色上破題。
■鏈接: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
根據省政府的批復,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初步確定按照“一個中心,一條長帶,三個組群”展開布局。一個中心,即以中心城為依托,把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營區工業區建成加工制造業基地中心,發揮“龍頭”作用,帶動加工制造業基地發展。一條長帶,即沿東青高速公路建設以東營港區、墾利縣經濟開發區、大王鎮工業區為主的加工制造業長廊。三個組群,即以廣饒縣、利津縣、河口區三個城區為依托,形成南部(廣饒縣經濟開發區)、西部(利津)和北部(河口)三個加工制造業次中心。
目前,以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各縣區工業園區為依托的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建成區面積已達8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制漿造紙、橡膠輪胎、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