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來我市授課。就當前社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記者對曾教授進行了專訪。 問:外界很多人以為公共衛生問題就是傳染病問題,兩者是什么關系?
答:通俗地講,我們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是指
有一定的社會性,影響比較大,光靠個人、個體解決不了,要通過政府、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衛生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引起氣管炎發病增加、肺癌增多。室內裝修過程中使用了不合格的油漆、涂料,或有放射性的大理石,從而對健康造成危害等,都可以構成公共衛生問題。 過去大家對公共衛生問題重視不夠,宣傳不夠,沒有形成熱點。SARS之后,公共衛生受到關注,不少人就以為公共衛生問題就是傳染病問題。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傳染病問題肯定是公共衛生問題,但公共衛生問題不僅包括傳染病問題。
問:公共衛生問題范圍那么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防治工作是否也要分清主次?
答:我們特別強調那些如果政府不來管,會造成嚴重后果的問題。如有些重大傳染病,你不爭分奪秒地把它控制住,就會傳播給更多人,潛在危害更大,可以無限蔓延,無限復制,容易造成社會的恐慌。
問:SARS等重大傳染病的出現和流行責任僅僅在衛生部門嗎?
答:有人說存在公共衛生問題是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沒有把工作做好,其實不然。公共衛生問題的出現與很多因素有關,涉及到很多領域。比如SARS的出現,與野生動物有關系,與人們的風俗習慣有關系,與當時的一些政策有關系。所以,公共衛生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家都要面對。
問:什么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答:解決公共衛生問題最重要的是預防,而最有效的預防我稱為“零級預防”,就是不讓事情發生,防止病原體的產生。要做到“零級預防”,政策預防是最有效的。比如歐洲曾經流行瘋牛病,傳播渠道之一就是他們把牲畜的骨頭做成飼料粉,一旦有瘋牛病的牛骨頭被做成了飼料粉,其它牛就會被感染。如果我們制定政策時能夠考慮到這一點,規定含有骨粉的飼料一律不進口,那么,瘋牛病就不會傳播到中國來。
問:現在來看,SARS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教訓是什么?
答:以前,有些地方認為疾病控制機構可有可無,幾乎成為擺設。隊伍平時不訓練,后勤跟不上,人員素質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迫使它走向市場。防病機構腦子里想的不是防病,而是怎樣賺錢,掙錢的就干,花錢的就不干。在這種情況下,防病機構本職工作忘了,整個體系不靈了,資源不整合,信息不共享。于是SARS發生的時候,我們一些地方準備不足,付出了代價。
經歷了這樣的教訓之后,我國對公共衛生、特別是傳染病防治的認識有了飛躍性地發展。首先,認識到了傳染病的巨大危害是不能被忽略的,防病機構建設得到加強。第二,很多觀念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認為傳染病是自己的事,本市的傳染病不希望外市知道,中國的事不愿讓外國知道。現在,我們開始從全球的角度看待傳染病流行問題,定期公布疫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資源共享、信息發布,對傳染病預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短期內會對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符合長期利益。
當然,公共衛生的發展是個緩慢的過程,我們不僅有經濟上的差距,實力上的差距,還有素質上的差距。在這方面,決策者有責任,公共衛生專家有責任,媒體有責任,普通老百姓也有責任,我們共同來面對。
問:近幾年,為什么會不斷出現不明原因的傳染病?
答:其實歷史上一直就是這樣。從有人類就有傳染病,雙方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近幾年,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可能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系。一是確實有些生態變化和人們的行為,與傳染病的流行有關,但有些問題還不太清楚。比如養殖業的發展,可能與有些疾病有關。再如中國南方地區為什么會出現一些傳染病的變種呢?與氣候可能有關系,與養殖方式可能也有關系。有專家推測,動物的生態鏈容易導致病毒的突變。病毒在不同種類的動物身上生存,每種動物都對它有所改變,例如本來在禽類身上循環的流感病毒,因為養禽的人可能同時還養魚、養豬,于是流感病毒可能在這幾者中循環,這樣最容易發生突變,如果其它動物再介入,又增加變異的機會。病毒的突變是偶然性的,非常復雜,難以預測。
問:對傳染病防治,您現在最憂慮的是什么?
答:麻痹。對這個問題遲鈍,不敏感,總認為傳染病離我們很遠,做不好準備,這是傳染病防治最可怕的。如果阻止傳染病發生不可能,那我們可以盡早地發現,早一天發現,就早一天安全。
問:現在我國從上到下都在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答:應急體系就是要解決怎么應對的問題,包括事情還沒有發生時,我們就應該預料可能出現什么事情;將涉及什么人、什么單位;誰來管,政府應該承擔什么責任,相關單位、專業機構、社會各部門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有什么樣的聯系機制;應該做什么物資儲備,等等。非常可貴的是,現在不只衛生系統在搞應急預案,還推廣到其它系統,比如消防、鐵路、民航、海事等。目前我國已經有106個預案。所謂預則立,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這些預案將提高處理的效率。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