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2005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NO.2》對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做出預計:2005年房地產價格仍將保持上升的趨勢。不過考慮到以下因素,房地產價格的升幅將有所回落:第一,市場經濟自身具有通過價格機制來調整資源配置的功能,高房價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場供給
,擠出部分需求;第二,政府正努力通過增加中低價位的商品房供應、控制投機炒作等手段抑制過高的房價;第三,政策變動初期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最大(市場預期供給減少是2004年房價上漲的深層原因),這種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小。
對于2005年中國房地產發展趨勢,報告從5方面進行了分析預測:
1.投資繼續得到控制,融資渠道醞釀變局
固定資產投資超過國民收入的35%就會出現投資過熱。2004年在中央的宏觀調控下,投資率上升速度雖然有所減緩,但仍創出了51.33%的新高。200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低于2004年增長速度,但估計不會低于20%。
由于央行《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的出臺及再次加息的可能等,2005年房地產信貸投入增速也將進一步放緩,這對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業來說,無異釜底抽薪。原有融資渠道的限貸,迫使房地產企業尋求新的融資方式與渠道,這意味著房地產融資將趨向多元化,例如大型房地產企業尋求上市融資機會等,房地產業將從項目導向向資金導向轉變。
2.土地市場趨向規范,建設用地增量控制更嚴
向地方派駐土地督察專員,監督土地執法行為,將成為2005年土地執法、土地管理督察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向,中央對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工作的監控將得到強化。一系列措施將有助于消除土地供應雙軌制造成的不平等,有利于打破土地供應的地區封鎖,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土地市場,增強市場形成地價的機制。從政治層面上看,供地制度的規范化有利于維護國家作為土地所有者的權益,消除開發商的尋租機會和不當得利,有利于消除腐敗和廉政建設。從房地產業的層面看,房地產開發的圈地行為將受到遏制,大盤開發將逐步不再成為主導模式,中小房地產項目將逐步成為市場主體。
3.被動需求有望下降,二手房市場升溫
2005年的拆遷量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對房地產市場需求將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二手房交易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實施以及已購公房的大量上市,房源繼續放量,購房需求持續增長,二手房市場將增加活力,價格平穩上升。在二、三級市場聯動下,梯度消費格局逐步形成,住房消費結構將趨向合理,推進住房市場良性循環。二手房市場的發展,將對平抑房地產價格升高、穩定房地產市場發揮重要作用。
4.供求關系偏緊,房價增幅趨緩
在中國當前居住水平普遍較低,住房需求呈現很大剛性,房地產市場以首次購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為主的背景下,可以預測,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2005年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將在前幾年的基礎上持續旺盛。
2004年全國商品房竣工面積增幅大幅回落,供求關系偏緊。可以預計,在2005年國家控制投資規模、緊縮“銀根”、“地根”的宏觀調控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供給增幅仍將呈下降趨勢,供求關系偏緊的局面很難改變。
5.企業持續洗牌重組,市場競爭回歸理性
過去房地產開發中最不透明的土地市場將走向陽光化,房地產經營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經營將走向平等競爭,質量、品牌和資本競爭將成為房地產企業競爭的基礎。
在競爭中,土地資源將更有效地配置到競爭力強的房地產企業中,導致企業的洗牌重組在2004年已呈現出跡象的基礎上持續進行。
概念炒作將逐漸失去效力,品牌、質量競爭將成為競爭的主要表現。隨著高收入階層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市場重心由高收入者向中低收入者轉移,購房者對于商品房的重視也將回歸到它原有的本質,即適于安身居住、功能配套、設施齊全、高性價比。
巧合的是,藍皮書也提出了8條宏觀調控建議。分別是:1、正確判斷形勢,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繁榮;2、盤活存量土地,完善土地供應辦法;3、改善供應結構,完善住房保障體系;4、加快二手房市場建設,引導住房梯度消費;5、保護合理的住房消費,遏制投機性購房;6、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企業行為;7、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金結構;8、加強對基礎性、制度性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