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這樣的小區里,我們感到很安全。”這是記者在四方區四機南社區采訪時,居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安全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包括人身的安全和生活的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在四方區的許多社區里,居民自發成立了治安巡邏隊,維護著社區大環境的平安。同時,在社會各界的關懷下,社區里困難居民的生活安定,人們從內心里也感到了一種安全。在這些小區采訪時,居民們對生活的安全感溢于言表。
“0”紀錄“業余警察”助平安
位于人民路中段東側的四機南社區是一個開放式的舊小區,社區內有18棟樓、一千多戶居民,整個小區大大小小出入口多達12個,北面還有一個小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基礎條件并不是很好的小區,卻連續16年保持了“零紀錄”。
當記者詢問其中的“道道”時,在場的嘉善路派出所片警孫鋒說,關鍵是小區居民自身的防范意識好,再加上有專職和業余兩支治安巡邏隊風雨無阻地在小區里巡邏。作為片警,有了居民的配合,工作起來也輕松。
今年73歲的付九林從1997年起擔任治安員,總結了一套獨到的工作方法:遇到不熟悉的人就盯住不放,直到對方有察覺。如果是壞人就會主動走開,如果是來找人的,就會向他打聽。付九林說,自己在小區里值勤七八年了,現在除了有專職的治安員外,還有四十多人組成的治安巡邏隊。小區居民還制定了“鄰里公約”,發現誰家門上插了小廣告,鄰居就給清理干凈,以免因為堆積了好多小廣告,讓外人一下子看出這家很長時間沒人;逢年過節誰家要出遠門,都先跟鄰居、居委會打個招呼,有年輕人回老家過年的,還把鑰匙留給鄰居,晚上把廚房的燈開一會兒,從外面看家里好像仍有人。消除了小區管理中的一個個盲目點,犯罪分子也就沒有了得手的機會。
在海倫社區,16名離退休黨員組成義務巡邏隊,24小時輪流值勤。在海琴社區,一支由社區老黨員、享受低保人員、公益性崗位人員等組成的治安隊,常年義務巡邏在社區的樓座小巷中。在海濱社區,每一位黨員都負責自己所在單元的治安和衛生,聯戶群防。四方區樓院看護率達到了98%以上,居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5%以上。
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當人的第一層次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后,處于第二層次的安全保障的需要就會凸顯出來。如何營造安定有序的社區大環境,四方區做了很多探索。
24小時“送崗到手”人心穩
“老王,你好,我們給你找到了一個在企業做飯的崗位,每月工資600元,再加上50元的交通補貼。明天就可上崗。”昨天,當記者來到四方區行政服務大廳時,就業管理科的董月新科長正在用電話通知一名失業人員,告訴她新的工作崗位的情況。自從四方區勞動保障局推出“24小時崗位送到手”的服務舉措后,每天的求職熱線都能接到二十多個電話。
“24小時送崗到手”是指四方區有求職要求的失業人員登記后,區勞動保障局在24小時內提供崗位,只要不挑不揀,就會有活干。勞動部門從哪里找來這么多的崗位?四方區勞動保障局副局長隋朋鐸介紹說,一是開發服務性的企業,推薦就業困難的人員到私營企業就業,同時推出優惠政策,鼓勵私營企業吸收失業人員。二是在社區里開發就業崗位,如社保協管、安全保衛、衛生保潔、環境綠化等公益性崗位。目前已有縫紉、車工、焊工、保安、會計、銷售等崗位940個,今年以來已安置了失業人員608人。
就業有保障也是人安全需要的一個方面,這樣,人才能夠從內心感到安全。失業人員對工作的渴求得到了滿足,困難家庭的居民能夠安心地生活,體現著社區的和諧。(記者
蘆智峰 通訊員 齊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