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信”等品牌已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 本版撰稿陳勇攝影趙健鵬
|
早報財經專訊
昨天上午,市政府召開全市2004年度新創工業知名品牌表彰大會,160多家企業獲得了共計4300萬元的獎勵。
名牌數量全國第二
表彰會上,對獲得2004年度中國名牌、企業獲得馳名商標各獎勵100萬元,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各獎勵20萬元,青島名牌產品、青島市著名商標各獎勵10萬元。共有160多家企業受到了重獎,獎金總額達4300萬元,這在我市歷史上是第一次。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有中國名牌產品31個,中國著名商標10件,國家質量管理獎4個,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位列上海之后居全國所有城市第二位。此外,我市還獲得國家免檢產品24個,有78家企業的109種產品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產品,獲省著名商標91件,均居全省第一。青島名牌產品的總數已達189種,獲青島著名商標總數已達171件。
創世界名牌是目標
在昨天的表彰會上,吳經建副市長指出,我市將結合制定“十一五”規劃,制定好品牌發展戰略規劃,以現有名牌企業為基礎,以建設“四大工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為導向,鼓勵品牌企業以品牌資產為紐帶進行企業或者行業兼并,形成以名牌企業為龍頭的各大產業領域的結網式品牌產業鏈和集群化產業集聚,按照“縱向提升層次,橫向擴展陣容”的思路,推動我市品牌向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一批屬于我們自己的擁有全球話語權的世界品牌產品。
吳經建副市長在會上還透露,今年,我市爭創中國名牌的目標是“保七爭十”,繼續在全國名列前茅。據了解,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已經啟動了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目前,我市質監部門正在積極幫助企業申報中國世界名牌。
重獎名牌·探秘三大因素造就名牌之城
青島的中國名牌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秘密在哪兒?昨天,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揭開謎底。
市質監局副局長閆寶珠分析說,首先,是我市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島就是我國的紡織工業基地,云集了不少紡織企業。
其次,市政府重視品牌經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抓品牌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一套爭創名牌的方案,經過長期努力,我市的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品牌化。
再次,我市的企業自身重視品牌,這是內因。很多企業從國外引進技術,然后快速吸收消化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動作比其他地區的企業要快要早。
重獎名牌·訪談副市長談“創牌”
記者:您好,吳副市長。請問,我市這次重獎名牌產品原因是什么?
吳經建:品牌創建是城市的資源,品牌經濟會拓展城市發展的空間。這次就是要總結成績,也算是“吹風會”,向企業向全社會號召,集中資源做好名牌創建。
記者:目前,我市爭創名牌中還有哪些不足?
吳經建:從產業上看,名牌產品主要集中在家電業、輕工業,離大、中、小企業百花齊放還有一段距離。部分老品牌發展的包袱重,還有就是創品牌后,對品牌的保護以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記者:今后,我們為創建更多的中國名牌將采取哪些措施?
吳經建:我們要抓好五項工作。一是解決制約我市現有品牌提升、歷史品牌挖掘、潛力品牌培育、品牌管理評價與保護以及本土品牌國際化的關鍵性問題;二是要制定規劃;三是要完善知名品牌培育的相關支持政策;四是要構筑品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五是盡快形成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和培育后續潛力品牌的長效機制。
記者:這次獲獎的企業除了拿到獎金外,還有沒有其他扶持政策?
吳經建:我們對品牌產品生產企業,在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科研立項、銀行貸款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在能源、原材料、交通、人才等其他資源配置方面盡可能給予優先安排。只要產品出口達到了一定規模,就優先安排出口退稅資金。
記者:我市今后爭創名牌將走什么模式?
吳經建:我們將建立以產業集群為重要載體的品牌經濟發展模式,鼓勵中小企業加入產業的配套鏈,在單項配套產品上做精做強。鼓勵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