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悠久的臨沂城,今年又有考古發現。近日在沂河橡膠壩東側的小皇山南麓發現的墓群,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昨日,在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剛剛從沂河橡膠壩東側的
小皇山南麓的墓群考古發掘現場歸來的市考古隊成員開始整理此次考古發掘資料。市考古隊隊長宋彥泉介紹,這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發掘,科學發掘明代家族墓地在我市是第一次,在全省也較少。
濱河大道工地發現家族墓地
時間追溯到今年春節期間。濱河大道施工正在緊張進行中。在施工現場,突然發現一方上下扣合的墓志。當地群眾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市文物管理部門。
經過前期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考古隊員發現這是一個家族墓地,并根據挖出的這塊墓志和李氏族譜而認定這里是明代指揮使李剛的家族墓地。3月6日,由宋彥泉帶隊的市考古隊進入工地,正式開始搶救性發掘。
這一家族墓地位于小皇山南麓的臨沂經濟開發區芝麻墩街道辦事處指揮莊村西北側,西臨沂河,與金、銀雀山隔河相望。發現的墓志為李瀚的墓志銘,約千余字,記載了李瀚的生平功績,志蓋篆刻“明故昭勇將軍沂州衛指揮使李公之墓”。結合《臨沂縣志》與《李氏族譜》可知,李瀚是李剛之后,而李剛在明代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升為沂州衛指揮使(正三品)、封昭勇將軍,其后代有震、瀚等七世世襲其職。出土的李瀚墓志銘,由臨沂又一歷史名人,明太子太保(正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與李瀚是親家)撰寫。《李氏族譜》在清代根據所存殘碑,標記出明代剛、震、瀚3位指揮使、儒官李進和其他兩位清代先祖葬于此的位置,并記載指揮使等20余位先祖葬于該祖塋。根據族譜記載,小皇山上南坡另外還有3座指揮使墓。
考古人員初步分析,墓地應該是一處規格較高的明清家族墓地。果然,經過連續幾天的緊張工作,考古人員先后發掘清理出明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1座,出土各類文物50余件,另有數座古墓在施工中遭到破壞。考古發掘情況與族譜記載相吻合。
這5座明代墓葬都是小型墓,豎穴土坑,都是夫妻合葬墓,一般長2.80—3.20米、寬2.00—2.35米、深度在2.20—3.40米之間。大多墓室底部有以木板包邊的生土棺床。墓葬填土則是黃色粘土夾灰白色膏泥狀粘土塊,并摻雜較多的石子等。墓內夫妻雙木棺并列,有的已朽成灰,有的保存尚好。棺蓋頂放置銅鏡,以照妖辟邪,棺底放置硯臺與銅錢,以保佑子孫升官發財。墓主人均頭向北山,腳登沂河。骨骼保存尚好,葬式為仰身直肢葬,東側為男性,西為女性,下葬早晚明顯。隨葬品較為豐富,有金器、銀器、瓷器、陶器、石器以及銅錢等,主要器型有耳墜、耳勺、罐、燈盞、硯、墓志等。經過考古人員的清點,墓葬出土有金耳墜、金戒指、金耳勺、銅鏡、陶硯、石硯、黑瓷罐、瓷燈盞等30余件以及“開元通寶”、“大定通寶”、“洪武通寶”、“乾隆通寶”等錢幣40余枚。清代墓一座,形制同明代墓,出土物品卻少了很多,只有瓷罐、銅錢。
這些發現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明代官制、臨沂歷史、當地葬制葬俗文化、家族發展史等將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發現漢代墓葬再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與此同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9座漢代墓葬,加上上述發現的明清墓,此次共發現并清理出15座墓葬。這批墓葬均屬小型墓,形制以豎穴土坑為主,另外有少量的甕棺葬墓,其上部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壞。
經過科學細致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認定,9座漢代墓葬均為單室(含瓦棺墓1座),墓葬一般長2.40—2.80米,寬1.10—1.80米左右,深度多數在1.70—3.40米之間。墓葬填土為褐色沙質土夾黃、灰白色粘土塊,并摻雜較多的石子,少數墓葬的填土取于它地。部分墓葬填土經過了人為加工。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層臺。墓葬內有木質葬具,葬具是單棺,都僅存板灰痕跡,一般長約210厘米、寬50多厘米。墓內人骨保存一般,頭向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少,器形單一,僅陶罐和銅錢,陶器都是置于棺外填土中。
隨著考古的進行及村民的一些講述,考古人員對古墓群所處的小皇山土層進行了詳細調查考證,發現這里還是一處古村落遺址。考古隊員從施工挖掘的斷崖上找到了歷史上一代又一代人類堆積起來的文化層,斷面暴露灰坑、墓葬等遺跡,地表又采集出石鏟、雙孔石刀、陶器蓋等具有史前文化特征的遺物,證明這一遺址距今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并判斷這一遺址上始于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漢,歷代延續不斷。該遺址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30—150厘米。
在考古隊,記者看到了考古隊員從村民手中收集的一個長方形石鏟、一個半月形雙孔石刀。此件石鏟打磨得非常光滑,上部鉆一孔,用以固定鏟柄。石孔圓而光滑,即使在工藝發達的今天,記者仍不得不嘆服古人的工藝和智慧。宋隊長解釋,該遺址因河水沖刷等自然因素和基建工程等人為因素的破壞,瀕臨消失的危險,能撿到的遺物非常少。半月形石刀在中原屬于夏代,本地則屬于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岳石文化。這兩件石器,足見臨沂歷史的久遠和當地經濟的發達。
宋隊長介紹,此處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堆積厚、延續時間長,墓葬分布廣、數量多、密度大,是我市難得的一處古跡,不但對研究臨沂的歷史文化、也為山東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考古學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其考古價值和保護價值可與金雀山、銀雀山相媲美。同時,小皇山和金、銀雀山遙遙相對,就像三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沂河兩岸,增添了臨沂無窮的魅力。
目前,考古發現已結束現場發掘,發掘出土的文物將依法交市博物館永久收藏和研究。墓主尸骨也全部提取到博物館,經專家進行性別、年齡等技術鑒定后,返給其家族安葬。(記者王莉靈
通訊員田丹丹 邱播 張子曉)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