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愚人節已出現了幾百年,對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起源于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新的紀年方法———格里高歷法,以1月1日作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各地有不少頑固保守分子仍沿襲舊歷,拒絕
更新。他們依舊在4月1日這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對這種頑固之舉,擁護新法的人們大加嘲弄,他們在4月1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并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之魚”。從此以后,他們總在4月1日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一種風俗。該節在18世紀流傳到英國,后來又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 近年來,隨著我們與國際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多,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等“洋節”也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推崇。但許多人在過“洋節”的時候并不懂得它的來歷和意義,只會一味地模仿,特別是在愚人節這天,常常有“過火”的玩笑或惡作劇出現,結果往往導致意想不到的難堪局面。 往年每到這一天,人們總是對身邊的人充滿了懷疑,生怕一不留神就被誰“涮”了。而隨著人們“警惕性”的提高,樂于制造惡作劇的人更是絞盡腦汁,將愚弄之術花樣翻新,常常搞得被愚弄的人氣惱萬分。更有甚者,撥打假的報警求助電話來找樂。這樣的玩笑,輕則使朋友之間產生齟齬,重則干擾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得不償失。 據了解,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在愚人節這天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需要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還會榮膺桂冠。但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西方人在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娛樂為目的。 由此看來,在愚人節盛行的本土,太過分的玩笑已經受到人們的排斥。而我們作為模仿者,更不必在制造轟動效應的惡作劇方面樂此不疲。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可以讓人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一絲放松,倒也無妨。因此,愚人節的玩笑,得悠著點。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