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示 20年前的今天,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膠州灣西海岸破土奠基,從此拉開了開發開放的宏大序幕。20年風云際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開發區的創業者和建設者們扭住發展不放松,使開發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發區大有希望”的預言在膠州
灣西海岸這片希望的熱土上化成了燦爛的現實。在開發區建區20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開發區走過的光輝歷程,并祝愿開發區的各項事業在今后的歲月里繼續邁上新臺階,在“建全國最好開發區”的宏偉征程上高歌前行。 20年的時間,能夠發生什么?20年的時間,可以記載什么?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灘涂,一片靜寂而貧瘠的土地;
20年后,這里成為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區,成為中外客商紛紛搶灘的黃金之地。
這就是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0年。20年的流金歲月,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顏色,也讓整個青島為之激動著、驕傲著并變化著。
一個承載工業強市之夢的新經濟重心
工業,一個城市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一個被越來越多的城市視為發展之本的動力之源。
多少年來,青島工業水平在全省一直風騷獨領,成為毫無爭議的“領頭雁”。進入新世紀后,市委、市政府強烈意識到,如果青島的工業只囿于老市區,其發展腳步會因日益膨脹的人流、物流而步履維艱,也會被日益擴張的城市軀體束縛住手腳,青島工業強市的計劃會因此放慢腳步。
于是,一個命系青島大工業發展的戰略———“挺進西海岸”,在一片眾望所歸的喝彩聲中應運而生。幾年之后,人們欣喜地看到,一個承載著青島工業強市之夢的新經濟重心,在以開發區為核心的西海岸迅速形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格局的形成,是開發區20年潛心發展的積累,是20年來始終堅持對外、對內開放的結果。
20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放松,抓大、靠高、引強,招商引資呈現出更快更好的發展態勢。三美電機、高合化纖、浦項制鐵、新都理光、曉星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外商投資企業陸續建成;海爾、海信、澳柯瑪、中石化、中海油、中船重工、一汽、中集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紛紛入區;投資3.89億美元的LG麗東化工項目以及總投資過百億元的大煉油、造修船等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開放熱土上,已先后有53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區投資,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300個,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9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46個,實際利用外資44億多美元。
縱觀開發區的20年,最大的成就是工業現代化和高水平的產業聚集。從上世紀80年代門類龐雜的輕工產業,到90年代以后鮮明的支柱產業群的形成;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到如今的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從過去的常規技術到如今的高新技術;從過去的簡單加工裝配到如今生產、物流、研發產業鏈的逐步完善;從過去幾十人、幾百人的中小企業,發展到如今成千上萬人的大企業,這個過程形象地展示了開發區產業升級和高級化的發展脈絡,也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青島三大特色經濟———港口經濟、海洋經濟、旅游經濟中,開發區占到總量的1/2;在青島重點發展的四大工業基地中,開發區更是承載了青島今天和今后發展重心的3/4。
如今,中國北方最大家電電子生產基地、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和航運中心、半島制造業基地核心區、中國新興的石化基地鋼鐵制造基地和造船基地等一個個曾經是大青島為之奮斗了幾十年的發展目標,在以開發區為核心的西海岸從構想一步步化為現實。
一扇可以借鑒與學習的示范“窗口”
如果說開放搞活是推進開發區實現快速發展的前提,改革創新則是開發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概括開發區20年來不斷進步的精神核心就是兩個字:創新。
20年來,開發區按照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原則,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在對外開放、體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設、社區文化和誠信體系建設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成為全市體制機制創新的載體和示范窗口,積累了大量可以借鑒發展的寶貴經驗。
建區以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小機關、大服務”的機構設置原則,大力推進了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為了服從服務于招商引資和經濟技術的開發,開發區不斷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和收費制度改革。先后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04年,開發區又開全市之先河,一改“全民招商”的做法,實施了專業化招商的新舉措,成立了4個專業招商局,促進了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
此外,項目審批“專辦員”制度、工商登記注冊官制度、“一門受理,全程代辦”的運作模式、“超市型”行政審批中心、企業約見區領導制度……一個個創新型的舉措,無不彰顯出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的魅力。
政府體制機制的創新,成為開發區加快發展的制度保障和動力源泉,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則成為開發區循環發展的支撐。建區以來,針對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開發區積極探索投融資的新思路,突破了城建資金“一靠財政,二靠銀行”的傳統思維定式,積極采取國外政府貸款、國內開發銀行或商業銀行貸款、TOT、BOT等方式,大力引進國內外資本參與可收費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與經營,使城市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企業改革上,開發區較早完成了區直企業改制,推動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企業活力明顯增強;在規劃建設上,確定了六大功能區的布局,保證了西海岸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也許,這些體制機制的創新在今天已經司空見慣,但是在當年卻需要用超凡的毅力去大膽開創。創新的激情,改革的熱情,奮斗的動力,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一直是開發區這塊土地上的主旋律,也是開發區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源泉所在。
一種普遍關注的“西海岸模式”
20年的青島開發區踏歌前行,受益很深的就是這個區日益形成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內涵一個是“產業集群發展”,另一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當代的產業特征是區域的產業集群化。順應這一產業發展規律,開發區提出了建設“六大產業團地”,加快發展家電電子、石化、機械制造、國際貿易倉儲、高新技術、新材料等“六大產業集群”的思路。這意味著西海岸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模式,已進一步明確地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標志著青島開發區對項目的擺布,已由過去的注重“繁榮”開始向“規范”轉化,并逐步邁向成熟。
打造產業集群,為開發區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更為重要的是,以大項目為龍頭所帶動和形成的系列產業鏈,正在使青島的產業結構出現一種有利的組合,由此帶動產業體系發生了質的飛躍。海爾開發區工業園周圍吸納了包括三洋電機在內的20多家企業投資30多億元進行配套生產;中集(青島)集裝箱公司和太平貨柜落戶后,使開發區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集裝箱制造基地之一;總投資2.9億美元的浦項不銹鋼冷軋板項目與寶鋼、萊鋼一道,構筑起了開發區強大的“鋼鐵脊梁”;新引進的新都理光等電子項目與海爾、海信、澳柯瑪等使開發區家電電子產業更加“結實”。
大量配套項目的聚集,不僅填補了產業空白,拉長了產業鏈,形成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而且可以大大促進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壯大。同時,打造產業集群這一發展變化,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據悉,已有1000多家為開發區配套的企業落戶在這個區的周邊。如今,青島開發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做法,已經被許多兄弟市區借鑒學習。
和諧社會,一個現代城市發展竭力追求的目標。但如果在前幾年,人們說要在開發區構建“和諧社會”,簡直有點“虛無縹緲”的味道。因為在眾多人眼里,開發區就是工業的代名詞,而工業就是冒黑煙、排污水。但是,開發區卻用實實在在的成績,證明著這里的工業與環境保護、生活與生產、人與社會,實現了協調、有序的和諧。
20年來,開發區始終注重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普示范城區”榮譽稱號;引進建設了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8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目前已達7萬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高標準建設了區文化藝術中心等多處文化活動設施;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引進了一批高水平的醫療人才。
20年來,開發區始終高度關注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針對項目引進逐年增加、農業用地急劇減少、農村勞動力直接面臨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實際問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施城鄉統籌就業政策,對農民實行免費就業培訓,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非正規就業崗位。為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開發區建立了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社會救助等制度。毫不夸張地說,開發區的社會保障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經過20年的潛心醞釀,開發區不但為青島市貢獻出了一個經濟發展的新重心,同樣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也作出了表率。
一片承載青島未來發展的新城市空間
縱觀青島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青島城市布局的軌跡。上個世紀90年代,青島向東部拓展解決了青島幾十年在一條南北狹長地帶發展的問題,并迅速呈現給世人一個現代化氣息濃郁的新青島。進入新世紀,當青島的城市布局再次面臨選擇時,西海岸成為了青島拓展城市空間的必然選擇。究其原因,不僅僅是西海岸已經有了雄厚的產業基礎、現代化的億噸大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里的城市功能已經日益完善,已經具備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基本氣質。
20年來,開發區已經累計投資200多億元人民幣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前灣港、油港、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輪渡碼頭等一批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區內的道路交通設施也逐漸完備,公路密度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另外,這里的水、電、暖等市政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構筑起開發區強大的城市功能。
目前,開發區建成區面積已達54平方公里,并且這里的高樓越來越多,高層建筑已有70多棟;這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美,全區綠化率達到43%;這里的商貿設施越來越健全,擁有利群、家佳源、佳世客等十幾家大型購物中心;這里的金融服務體系越來越健全,13家銀行在這里設立了分支機構……今天的開發區,已逐漸成為“與青島東部遙相呼應、比翼齊飛”的西部新城。
告別20年輝煌,開發區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這樣勾畫未來的大青島:沿膠州灣的青島、黃島、紅島形成“三島一灣”的品字形框架,由開發區率先發展,而后與青島共同帶動紅島,再以三島為核心,帶動三百公里濱海大道沿線濱海衛星城市群的發展。這是一個讓700萬青島人民為之激動和振奮的美好藍圖,實現這個藍圖,青島開發區任重道遠。王江偉(本版照片為趙國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