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市中心廣場,一名婦女呼吁盡快實現國家的穩定
吉爾吉斯斯坦局勢24日在數小時內急
轉直下,事態的發展多少有些出人預料,但鄰國俄羅斯卻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謹慎。當局勢基本明朗后,總統普京才于25日表示,俄希望吉反對派盡快控制局勢,俄將全力發展同吉的關系。輿論認為,俄采取這樣的立場有多種原因,最重要的是著眼于發展俄吉之間的長遠關系。
■吸取“痛苦教訓”
阿卡耶夫是獨聯體國家領導人中為數不多的元老級人物之一,主張加強獨聯體一體化,奉行溫和的對俄政策,吉同俄關系也一直較為順暢。
輿論認為,俄對阿卡耶夫的“好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吉議會大選期間,俄扮演了觀察員的角色,沒有為執政黨做任何宣傳,也沒有向吉當局施以援手。從反對派組織大規模游行到攻占政府大樓,俄官方均保持了克制的態度。俄在吉局勢發生變化時沒有表現出傾向阿卡耶夫的立場,顯然是調整了對吉政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距吉首都比什凱克20多公里處的俄軍事基地也沒有像某些媒體推測的那樣介入這次事件。而普京希望吉反對派盡快控制局勢的表態則為俄吉關系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俄《生意人報》觀察家甘金認為,由于從烏克蘭“橙色革命”中吸取了“痛苦教訓”,莫斯科面對吉事態發展時采取了“明智的政策”。在烏克蘭事件中,俄曾力挺親俄領導人亞努科維奇,但事態的發展迅速將俄置于被動地位。因此,俄這次采取了靜觀其變、不公開干預的政策。
■戰略利益考慮
吉爾吉斯斯坦是俄傳統的利益攸關之地,甚至可以說是自家后院。“9·11”事件后,美國以反恐為名打入了中亞。迄今,美國仍占用吉在馬納斯的空軍基地,在那里駐扎的美國和北約軍人約1500人。可見,俄的戰略空間被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擠壓。
面對美國不斷滲透到俄“特殊利益”地區,俄已采取了應對措施。在俄軍隊建設計劃中,加強南翼武裝力量,尤其是黑海和里海的海軍力量是重點之一。此外,俄還加強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國家在反恐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去年9月,俄同吉簽署了關于俄駐吉坎特機場空軍基地地位和條件的協議,這是俄維護其在中亞地區長遠安全和戰略利益的一項重大舉措。
由于吉在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重要地位,無論吉政權如何更迭,俄都必須與之打交道。因此俄通過謹慎的表態避免給西方干涉吉內政的借口,使自己保持主動地位,從而也避免了像在烏克蘭事件后那樣,花很大力氣彌補兩國間的裂痕。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