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腐敗,人生路上亮紅燈。”在中華世紀壇舉行的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中,第一個案例就是首都公路發展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畢玉璽案。畢玉璽痛哭流涕的照片震撼了觀眾的心靈。這次展覽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重點展出了近年來北京市查處的畢玉璽案等42個典型案例。
反腐展可以向世人展示執政黨
的反腐敗決心,切合群眾反腐敗的訴求,警示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從而推進法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群眾歡迎這樣的展覽,這樣的展覽應該多搞、大搞。但我們還需要反思——反思如何避免反腐展的“看客心理”。
在眾多的反腐展中,看點似乎主要有三:
“貪官的派”。在反腐展上,展示或者拍賣貪官的贓物是一個看點,大到豪華住宅、名牌汽車、名貴收藏品,小到健身器材、高爾夫球桿、名牌服裝等,這些都顯示出了貪官的“派頭”。
“貪官的招”。這次展覽曝光了畢玉璽五大斂財招數,即在工程項目建設中大搞權錢交易,以子女出國留學為名收受或索取賄賂,利用節假日、生日接受他人禮品,借出國(境)開會、外出旅游收受他人錢物,以“玩牌”名義收取下級和不法商人故意輸給的巨額現金。
“貪官的淚”。在展板上,畢玉璽眉頭緊鎖、雙眼紅腫、痛哭流涕……這樣的鏡頭在反腐展中很具有典型性。在大部分反腐展中,貪官的淚被當成震撼心靈的重要手段。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還不夠嗎,還想看什么?”
這些確實不夠。因為如果不加強“反腐敗人人有責”的引導,這些膚淺的看點無法觸發觀眾的“責任之心”,觀眾只有“開眼界”的份兒,沒有行動起來的熱情,反腐展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成為培養“看客”的媒介。筆者就在很多反腐展的觀眾留言中看到,有人一提到貪官就罵聲四起、“殺”聲四起,活脫脫魯迅先生所揭示的“一刀不夠再補上幾刀”的“看客”面目!表現溫和的,則積極追捧貪官的贓物拍賣,津津樂道于貪官的緋聞逸事,幸災樂禍于貪官的不“謹慎”。歸結到一點,就是忽略了社會正義,認為“事不關己”。
看客之所以被稱為看客,是因為他們只有圍觀的興趣,缺乏主動承擔義務的責任感和勇氣。“事不關己”可能是看客心態的核心依據。有人認為,看客多是社會風氣惡化的結果,但筆者認為這不是問題的實質。看客心理的形成,根本點在于一些人沒有很好地建立國家和社會主人翁的意識,養成了少說多聽、少做多看的習慣。同理,如果公眾在反腐敗斗爭及法治建設中沒有主人翁意識,總覺得腐敗等現象“不關自己的事”,人們也就不會生出責任心來。
那么,如何避免反腐展中的“看客心理”呢?
反腐展是為了促進反腐敗和廉政建設,要反思和警醒的不是貪官的“派”、“招”、“淚”,而是腐敗的深層原因、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法治的完善。以反腐教材來預防犯罪,以貪官的淚引起官員的共鳴使其收回貪欲之心是必要的,但這還不夠,還要通過制度和法治等硬措施來遏制官員的貪欲。因為,不實現公共權力運行和對權力監督制約過程的高度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領導者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公權私用,腐敗就具有某種必然性。
預防腐敗,關鍵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達到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目的。
與此相適應,反腐展在展示典型案例的同時,要避免就現象說現象,要在分析腐敗內因、宣傳反腐機制建設上多下點功夫,同時,提高對觀眾法治建設責任心的引導藝術,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反腐敗人人有責”、“法治建設人人有責”的氛圍。
【來源:檢察日報;作者:姜洪】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