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紅”事件發生后,食品安全的維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無論消費者還是援助律師心里都很明白,由于缺乏必要的消費憑證、直接身體損害說不清以及缺乏相應法律法規依據,這場向“非安全食品叫板”的官司,索賠成功的幾率很小。
據了解,“蘇丹紅”事件發生后,個別消費者開始組團維權,一些律師也
主動為消費者提供義務法律服務。但是,具體到官司怎么打,能否打贏,最終可得到多少賠償,消費者和律師都感到為難。由于就餐時消費者很少主動索要憑證,想起訴卻無從下手。據記者調查,消費者中持有消費憑證的不及1/100,而且票據上沒有所消費食品的明細,無法證明確實食用了“染紅”的兩種食品。此屬第一難。
其次,據熱心為消費者提供法律支持的李光明、姜海如等律師介紹,即使消費者有了消費憑證,要提起訴訟還必須有經過醫學鑒定的損害身體健康的事實,并證明此損害是由“蘇丹紅(1號)”造成的。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消費者要同時具備這兩個起訴條件非常困難。
鑒于此,維權律師建議消費者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打違約官司,請求法院判決快餐店承擔提供不合格產品的違約責任,索取精神賠償。他們認為,相對于“侵權損害賠償之訴”,“違約責任之訴”的舉證容易一些。但是,山東大學法學院等有關部門的法律界人士卻表示,即便如此,打違約責任之訴也有相當難度。一是,現有發票或收據只能證明消費者到快餐店消費過,但無法證明食用了其中的兩款“染紅”食品。由于證據不充分,是否購買問題產品只是一種可能。其二,即使能勝訴,消費者極可能只能得到同等消費額的賠償,具體到精神賠償,由于彈性較大,也很難說。
此外,法律法規滯后也是導致維權的又一大障礙。據介紹,雖然我國早在1996年就明令禁止在食品添加劑中使用“蘇丹紅”,但至今未出臺相關檢測標準。目前我國在檢測“蘇丹紅(1號)”時,大部分引用的國外標準,我國的“蘇丹紅”檢測標準下月才會出臺。為此,有律師提出,如果真的打起官司來,原來的檢測結果是否合法有效、對方很可能提出異議,結果也很難說。此屬三難。
所以算來算去,消費者打贏官司和得到賠償的幾率實在是小得可憐。“實際上,向‘染紅’食品叫板是感情上可行、實際上難辦的事”,好幾位法律界人士如是感嘆。
據了解,像這樣的食品安全侵權事件索賠難困擾消費者的事早已不是一起兩起了。據有關媒體報道,在近期風起云涌的“蘇丹紅”致癌物事件中,國內查出的“染紅”企業和產品已多達數十家。另外,僅2004年,我國就爆出了巨能鈣含雙氧水、特富龍致癌、阜陽劣質奶粉、甲醛海鮮等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但是,除了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因危害嚴重、情節惡劣,部分消費者得到賠償外,未見有消費者向侵權廠商索賠成功的消息。
談起食品安全維權難,山東平正大律師事務所的劉振波律師等人認為,在目前情況下,除了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索要并保存購物憑證;發現劣質食品侵害積極索賠,不要被動放縱侵權商家;建議管理部門對那些不開具購物憑證或不主動開具購物憑證的商家依法規范治理之外,并無更多好辦法。
為此,多位被采訪人士認為,針對當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并呈名牌化趨勢,最有效的辦法是國家對生產銷售企業嚴格規范治理,一旦發現問題從嚴懲處,殺一儆百。再就是細化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比如食品安全侵權舉證倒置等,增強食品安全維權的可操作性,減小食品安全維權的難度。(完)(記者
李巖俠)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