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青島市嶗山區土地批租窩案相關責任人被相繼推上審判席。原青島市市長助理,嶗山區委書記、區長王雁受賄496萬余元,被一審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原青島市規劃局局長張志光受賄860余萬元,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原嶗山區國土資源局局長于志軍受賄539萬余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n
bsp; 此案涉及青島市多名領導干部,是一起典型的土地犯罪窩案,在山東乃至全國影響巨大。此案的查處充分顯示了國家整頓土地市場秩序、規范土地交易行為的決心。然而,是什么原因使這些干部屢闖違法批地的紅線呢? 房地產開發炙手可熱行政權力插手土地批租
上世紀90年代末,青島市房地產市場逐步升溫。青島高科技工業園位于嶗山區內,依山傍海,被當地人稱為“黃金海岸”,受到眾多開發商的青睞。大批房地產開發商蜂擁而至,而他們攻關的主要目標是手握大權的區委領導王雁,規劃、國土等涉土部門也成為他們逐利路上的必克目標。
1999年10月,一名新加坡外商在青島高科園買下一塊地,王雁承諾為其協調解決開發小區配套設施問題,收受其所送1萬美元。后來這位外商因資金周轉困難,土地一直閑置。按照相關規定,土地閑置超過2年,政府可以無償收回。后來在王雁的協調下,這塊土地協議出讓給了另一家與王雁關系非同一般的開發公司。2001年10月,這名外商向最高人民檢察院舉報了王雁收受賄賂,為部分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低價出讓土地提供幫助的行為。王雁在嶗山任職期間插手土地批租的行為隨之露出馬腳。
王雁、于志軍等人在法庭上承認,開發土地的程序極為復雜,先由開發商給區長寫用地申請,區長把用地申請通過分管區長批到國土局,局長再安排土地科填寫審批表,經科長、局長層層簽名再報到區里,缺少一個環節都不行。另外,要想將一片地成功開發成商住樓,必須得到規劃部門的許可,所以,開發商要想得到一塊地,必須一一打通規劃、審批、國土等環節。
開發商找到王雁、于志軍等人,一是要地,二是要節省時間。有的土地拖了七八年批不下來,于志軍親自出面安排,事情往往很快就能解決。在王雁、于志軍等人的插手干預下,開發商要批地不走正常程序,不找市場而是找區長、找局長,而只要相關領導一個批條、一句話就可以從土地上謀取巨大利益。
國有土地成為個人“搖錢樹”
據檢察機關查實,王雁等3人所受賄賂都與插手土地審批、規劃等有關。王雁所受賄賂的絕大部分是為請托人謀取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利益而獲取的。其中,僅收受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賄賂竟高達334萬元。
青島一家房地產公司實力不強,看中了嶗山區一塊土地。總經理李某多次找王雁做工作,后來達成土地出讓協議。在辦理土地產權出讓手續過程中,王雁明知他的公司沒有繳納土地產權出讓金的資金實力,仍然違背我國土地法相關規定,利用職權,安排國土資源局為其出具土地使用權證,并為其辦理了減免1.6億元的手續,將土地出讓風險轉嫁給國家。王雁和于志軍因此分別得到了12萬元和2萬元的報酬。
2002年,張志光任青島市規劃局局長期間,一家房地產公司在青島市市北區科技街開發建設住宅小區項目。為提高這一項目的容積率,多建住房,公司向青島市規劃局申請提高容積率,但未獲批準。后來,經人介紹請托,張志光大筆一揮,批準了這一住宅項目申請提高容積率的報告。事后,張志光拿到了160萬元的回報。張志光在3年時間內受賄860多萬元。
據檢察機關查明,于志軍受賄犯罪行為長達8年,受賄總額達539萬元,但主要犯罪事實集中于任嶗山區國土資源局局長期間。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于志軍為開發商在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辦理土地使用證等方面提供方便,受賄400多萬元。
土地配置市場化之路亟需完善
非法批地占地的案例在全國還有很多。當前,因為插手土地批租出現職務犯罪行為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干部也不在少數。
是什么原因使這些干部屢闖違法批地的紅線呢?“主要是違法犯罪的成本太低,而收益太高,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也為他們提供了違規空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土地問題專家說。
據部分土地專家介紹,當前土地市場建設總體上看逐步規范,法規政策逐步完善,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例如,當前土地供應實行無償劃撥和有償使用雙軌制造成市場不完整。有的劃撥用地到手后,用地單位立即改變用途,支付成本大大減少。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措施,有的開發商以建設經濟適用房名義拿到無償劃撥的土地,賣房的時候卻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房,百姓沒有受益,國有土地資產收益流入個別開發商腰包。同時,土地劃撥過程也造成當地主要領導權力過大,容易滋生拉攏腐蝕干部的灰色交易。
山東省土地協會會長李明啟指出,當前實際情況是政府管地,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實際掌握了管地的權力。他認為,在土地協議出讓過程中,監督缺位問題比較突出。按規定,協議出讓應在領導小組等有關組織的監督下進行,但實際上是“一把手”說了算,同級監督落不到實處,上級土管部門執法手段單一,造成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也腐蝕了部分領導干部。
不改革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地方領導熱衷征地、賣地之風就很難剎住。專家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加大土地市場改革力度,提高市場供應水平,嚴格限定行政劃撥供地的范圍,讓房地產開發商不找市長找市場。土地配置走市場化道路,恐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新華社記者張曉晶(新華社濟南3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