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老字號要“自救”
“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靠自己!”當一位老字號企業經營者談到成功轉型的“秘笈”時,反復強調了這樣一句話。的確,在所處行業呈穩步發展態勢之時,總是強調體制、包袱問題,這對老字號的發展是毫無積極意義的。
市經
貿委助理巡視員王立宇認為,目前多數老字號已經改制,企業經營者有絕對的決策權,企業的興衰與決策優劣有決定性關系。在老字號企業改制之時,的確存在一些包袱問題,但是改制時沒有將品牌價值評估進買斷成本當中,這無形中是給了企業一筆巨額“補償”。因此接下來的發展,應靠企業經營者更多的決斷能力。
《中國老字號》副主編李岫認為,從行業角度看,體現豐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以及市場廣闊的的老字號企業應更有生命力。如餐飲、商業以及中醫藥等行業都因其各自優勢特點較易于恢復、重振,具有某種不可替代性。
從經營角度看,老字號企業要重現輝煌,與所有現代企業一樣,需要有正確的戰略定位,認真培育獨特的企業文化,打造核心競爭力,需要有優秀的團隊和富有洞察力的領導者,需要科學的流程設計和經營管理。
“自救”成功案例——青島飯店:踏著市場的節拍
青島飯店前身為青島咖啡,創建于1932年,主營西餐。到1956年公私合營后,正式更名為青島飯店,并開始兼營中餐。文革開始后,青島飯店全部經營中餐,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其經營業績在島城屈指可數。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私營經濟在市場中逐漸活躍,激烈的競爭讓青島飯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1994年,公司改制,但人人參股的制度并沒有改變太多制約經營的靈活性。從1995年開始,青島飯店在餐飲業中的地位直線下滑。
直到去年,公司第二次改制,職工股退出,再借青島飯店搬遷的時機,公司開始醞釀起翻天覆地的改革。先是在用人機制上體現“能者上”的原則,將人的價值體現于市場杠桿的調整,選拔更多有才干的年輕人進入了公司的決策層。緊接著,調整了內部獎懲機制,向成功的外企吸取先進管理經驗。在一系列思想轉變的同時,青島飯店還根據市場需求推陳出新調整菜品,不適應現代口味的菜品被果斷淘汰。
從去年10月開業至今,青島飯店餐飲業務量穩步遞增,老字號的人氣又重新聚攏。
青島飯店副總經理張彥昌說:“如果說計劃經濟存在體制、資金、人員問題,那改制后影響企業經營好壞的最大制約就是企業自己。”
海濱食品店——“三招鮮”頂住三重浪
1928年,以經營南北風味食品、干海為特色的“萬源永”食品店開張,建國后店名幾經更迭。
1990年,海濱在中山路率先引入超市業態,將高端消費引入店門,業態的特色奠定了海濱“出名”的機會。從1990-1996年,海濱靠這“一招鮮”曾將營業面積增加到三倍,銷售額提高了20倍。
隨著洋超市涌入島城,海濱迅速跌入低谷。從1997年起,企業收入緩慢下滑,到1999年銷售額跌落到2200萬元。
從1999年下半年,海濱開始著手二次調整。這次,他們看好了素有青島特色的干海產品,并率先提出“知識服務”以及“買海參,到海濱,找小金”的口號。2001-2002年前后,海濱大量投放廣告,推介食海參的妙用,最終在島城掀起了一場“海參熱”。2002年,海濱單店年銷售額回升至3000萬元,2003年繼續上升至3300萬元,去年達到3900萬元,今年預計將超過4000萬元。又是六年,海濱單店銷售額番了一翻的同時,營業面積卻縮小了50%,人員也縮減了60%。
海濱食品商店經理尚建暉感慨頗深:“市場不相信眼淚,老字號只能作為消費者給你的認同,企業要越做越好,還需靠自己。而對于那些正處于掙扎狀態的老字號,挽救企業也必須靠自救。”